九江新闻网讯(余慧琳 九江日报全媒记者 谈思宏)鼓声阵阵迎宾客,武安锦城飞歌声。秋日的傍晚,漫步在武宁县武安锦城,只见一排排新颖别致的楼房鳞次栉比,以往世代居住在深山的群众,如今在小区广场的舞台上放歌跳舞,社区服务中心、便利超市、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十三五”期间,武宁县紧密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和水库移民避险解困,建设了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武安锦城·梦想家园安置区。该县共有各类搬迁户3726户,共14904人在这里迎来新的生活。
近年来,武宁县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注重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安置与乡村振兴同步,用心用情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
分类施策 稳岗促就业
清晨,搬迁户赵斯意打开位于武安综合市场的门店,开始一天的营业。“这间店一天利润两三百元,我一个人就可以看店。”她说,搬出了大山,“穷窝”变安居,创造美好生活有了新希望。
为鼓励搬迁户自主创业,武宁县相继出台政策,给了他们相应的政策支持,并给予每户5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有了这笔贷款,26位像赵斯意这样有心创业的有志之士,参与了餐饮、建筑、装饰等不同行业的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武宁县将搬迁群众就业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根据每位搬迁户不同的情况,科学谋划、创新举措,促进搬迁群众稳岗就业。依托工业园区平台成立武宁县人力资源市场,组织开展大型就业招聘会,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实现搬迁群众园区务工2102人;创建就业帮扶车间4个,由政府提供场地、水电,无偿提供服务,聘用搬迁脱贫户53人,所有利润发放给搬迁脱贫户;通过开发保洁、社区物业管理等公益性岗位,为搬迁户提供各类公益性岗位55个,聘用搬迁脱贫户36名;出台创业扶持政策,为创业者提供月租20%的优惠,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共引导搬迁群众自主创业26人。同时,武安锦城社区建设了就业培训基地,开展用人单位需求的专业技术培训,每户搬迁贫困户都有产业、就业、资产收益,获有一项或多项收入,实现搬迁户后期扶持覆盖率100%,既让搬迁贫困户搬得出,还能够稳得住,逐步适应安置生活环境。
居民自治 建和谐社区
刀木兰是就业帮扶车间的员工,10岁的女儿就在对面小学上学,放学之后,女儿就来到社区的“四点半学校”,有专业的爱心志愿者免费辅导。“孩子有人辅导,老人有日间照料,我们安心工作就行了。”对于社区的服务,刀木兰竖起了大拇指。
满意的背后,是社区优化网格化服务的不懈努力。
武宁县树立“群众搬迁到哪里,服务就跟到哪里”的理念,下足绣花功夫,让帮扶落地入户,用实际行动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为了给搬迁户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武宁县完善安置地配套设施,将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纳入城镇建设一体规划、一体建设,统筹推动安置区周边环境卫生设施、公用设施、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升级。配套建设了1所小学、2所幼儿园,开设了公交车专线,高标准建设社区卫生院,完善农贸市场、综合商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群众生活需求。建立四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点长长效管理机制,并成立了锦安、锦和、锦宁三个社区,每个社区配备了五名干部,同时成立了后续扶持办公室,选派第一书记1名和工作队员2名,聘请了专职工作人员1名,为易地扶贫搬迁户服务。
为解决儿童看管空档,武宁县建设“四点半学校”、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儿童快乐天地,社区安排12名有教学能力的爱心志愿者轮流免费看护辅导至下午6点半,着力解决社区75名搬迁儿童放学“空档期”的看管难题。为解决老人日间照料问题,社区成立了日间照料中心,80多位老人在这里得到很好的照看。
武宁县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管理理念,充分发挥组织引领和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在各个社区实行完全的“网格化”管理,将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一位搬迁群众。在搬迁户中选出楼栋长、安置点点长、社区管理人员,参与社区管理,同时通过开展一系列群众性文体活动,打造清洁、美丽、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让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收获了稳稳的幸福。
责任编辑:黄岚
举报电话:0792-2781222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