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子”这个名字是一种方言音译,其实应该叫苕子。苕,红薯也。
山里人离不开红薯,生吃可做水果、点心,蒸煮烤炖可做干粮、宵夜,切片刨丝晒干可以久存辅粮。山里人犹嫌不足,碎成粉,泡茶做汤,搅和成冻、成坨,做成粉皮粉丝,形态全改,变化多端。然而,红薯在山乡美食中最大的创造还是哨子。
一般人都以为哨子是江西修水县美食,修水哨子俗称“大哨子”,即以红薯粉揉出皮子,里包馅料。不包馅料的称为小哨子,江西武宁人又叫薯粉丸子。武宁县城及山背、杨洲等地区都不做大哨子,一般只做薯粉丸子。在和修水交界的武宁石门楼镇,尤其是界山周边的山里人,都作兴做大哨子待客。这一带的哨子做法和口感与修水无甚差别。唯有武宁船滩、东林、温汤一带的包哨子,和修水哨子可谓大乔小乔,各擅风情。从外观、馅料、薯粉做法,特别是口感,大相迥异。
修水哨子走的是深闺俏佳人范,肤色洁白,如同羊脂玉一般色泽为最佳。这种色泽是芋头的功劳,将芋头煮熟剥皮碾成泥加入红薯粉,滴上几滴茶油,不仅颜色白净,而且口感软糯,筷子夹得断,是无牙老人的最爱。也可以把芋头替换成土豆,口感不及芋头糯,色泽更好看。将材料换成红薯,颜色微黄,做出来的皮子不及芋头的薄,但是甜香满口,也有人独为钟爱。
修水哨子馅料有甜咸两种,甜馅料一般为芝麻糖、豆粉拌汤;咸料简单的是干红辣椒炒肉,一般都是猪肉、油豆腐、干香菇、花生米、干辣椒等切丁炒熟。哨子与饺子最大的区别除了一个用红薯粉,一个用面粉外,就是馅料。哨子使用炒好的馅料,饺子一般都是生馅料。
肤色洁白的修水哨子
包好的哨子形状为圆锥形,或下窄上宽顶端捏个嘴儿的形状。修水县流行蒸哨子,吃着方便,看着舒服。哨子一般做法是煮。水烧开后下锅煮熟,等到哨子一个个从锅底翻滚着浮起,胀大如球,然后渐渐消气,就可以捞起。一般放上油盐、葱姜,就可端上桌。石门山里人讲究回锅哨子,哨子捞起后搁在筲箕里滤水,锅里水去净,一小坨猪油化开,放入葱姜蒜干辣椒爆香,然后舀一瓢煮哨子的水烧开,放入哨子翻炒,即刻起锅。这种回锅哨子弥补了哨子皮无味的短处,滋味浓厚,百吃不腻。
武宁船滩、东林一带的包哨子做派大不一样,俗称“牛皮哨子”,走的是飒爽英姿侠女流。颜色黑灰微透,口感爽滑劲道。首先,红薯粉的做法与修水稍有差别。一方面因为地域差别,东林等地的红薯个大粉多,制作薯粉时,磨薯、洗渣、滤水、沉淀、晾晒,大致流程相同,但是在沉淀这一环节,修水及武宁石门等地方一般是沉淀两三日,就开始晾晒。性急勤劳的会用包袱布包上灰来吸水。东林这边则是浸上半个月以后再取出晾晒。晒出来的薯粉颜色微深,却更有“经义”(注:纤维),延展性强,有韧性。
包哨子的传统做法是不加芋头、土豆、红薯等任何辅料,用开水冲入红薯粉,趁热搅拌均匀趁热做,一小团薯粉就可以捏一个又薄又大的皮子。
武宁哨子只有咸馅,一般是什锦汤的主料,过年或待客,第一道菜是什锦汤,第二道一定是包哨子。灶台上施展不开,主妇们用木盆剁整整一盆馅料,腊肉、猪肠、白萝卜、胡萝卜、笋干、油豆腐、黑木耳、花生米、干香菇、荸荠等切丁,讲究的还要放黑芝麻,放入锅内炒熟,摊冷做馅料。修水哨子一般不会加入胡萝卜和笋干,在口味上差了甜与鲜,在口感上也少了筋道和咀嚼的快感。
武宁哨子馅料
武宁船滩、东林、温汤一带的包哨子形状为元宝形,有点像饺子,个头比饺子大多了。过年的时候讲究大,盛一个包哨子在碗里,头尾像鱼一样翘出碗沿为吉利。包哨子皮薄馅大,纯红薯粉做皮子,煮熟为透明,可以看见馅料的颜色。
个大皮薄的武宁哨子
用筷子夹哨子会像抓鱼一样滑溜无比,拿筷子方法不当的人在饭桌上一下子就会暴露原形。哨子送入嘴中,咬起来爽利筋道,如熬制得法的牛皮,老爷爷也能咬得动,却又能感受皮子的经络韧滑,与皮子里的馅料香味融合,满嘴生香,越嚼越有味,好像跋涉在山林间顾盼神飞,张弓能射虎般浑身是劲。
说起来稀罕,整个江西乃至全国只有幕阜九岭山下人做哨子吃哨子,其实都是山里人家的生活智慧。
作为农家主菜的哨子
红薯粉裹着各种干货和萝卜的大杂烩,匀着艰辛经营和包容豁达,混着酸甜苦辣,是过日子的经验,也有灵机一动的尝试。和和满满地过日子,不分彼此地抱成团,口舌受用,腹中饱满,岁月也就过出滋味来了。(张雷)
责任编辑:万庆庆
举报电话:0792-2781222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