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迳镇安置点搬迁群众在帮扶车间内制作仿真花工艺品。
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周边要考虑怎样的便民服务?在江西省全南县大吉山镇安置点,搬迁户们“心安理得”地尽享便捷生活:从安置点步行不到15分钟,学校、医院、微田园、产业园和农贸市场等遍布四周。
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部会有怎样的后续配套设施?全南县五岗场安置点如今已建成了五大配套:超市、充电桩、卫生室、图书室和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搬迁户的吃、住、行、就医、就学样样不愁。
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的搬迁群众,工作生产起了怎样变化?在全南县陂头镇安置点,不少脱贫户种起了脐橙、养起了蜜蜂、育起了甲鱼,“地里种的、天上飞的、水中游的”立体产业链悄然形成……
这样的画面,是全南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生活的真实场景。“十三五”时期,全南县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为脱贫群众实现跨越式发展探索途径,共集中安置532户2070人,全县9个乡镇共建设集中安置点8个。
“易地扶贫搬迁之后要将‘后扶’变成‘厚扶’,要实实在在解决后续‘帮’的问题,促进‘融’的动能,达到‘富’的目标。”在全南县委书记曾平看来,要通过创新帮扶机制、融入路径、服务方式,做到精准帮起来、全面融起来、逐步富起来,打造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的全南样板。
搬得出:
三个“精准”实现“人和”
简单的易地扶贫搬迁,只是搬迁户暂时的“人合”,真正做到“人和”则需要更多努力。“精准帮扶要因地制宜解决三个关键问题:精准设置安置点、精准配备安置点点长、精准破解就业生活难点。”全南县委副书记、县长边建忠说。
如何避免搬迁户背井离乡、“水土不服”现象发生?按照“一个乡镇一个安置点”的思路,全南县将安置点设置在紧邻圩镇旁的位置。为什么要每个乡镇设置一个安置点?在全南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曾渝峰看来,关键原因是圩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活就业便捷,让搬迁户做到离土不离乡、赚钱又顾家。因此,全南在每个安置点内部都做到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统规统建;同时统筹考虑安置点周边吃、住、行、就医、就学的配套齐全。
但在实际操作中,全县9个乡镇只有8个安置点,其中县城所在地城厢镇和城郊金龙镇两镇搬迁户合并在一个安置点——五岗场安置点。为何如此合并?曾渝峰介绍,金龙镇、城厢镇分别是全南县中心的新老城区,地理位置相近;金龙镇搬迁户有60余户,而城厢镇只有32户;加上工业园区就在金龙镇区域,为了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做好资源配置,减少重复建设,因此两个乡镇92户搬迁在一个安置点。
两个乡镇合并的安置点点长由谁来担任?考虑到资源协调相对容易和以迁入地管理为主的原则,金龙镇党委书记熊凯出任五岗场安置点点长。
据了解,全南县的点长全由乡镇党委书记担任,这样的“高规格”配备在江西并不多见。但全南县则统筹考虑:如果按“常规操作”让村组干部来担任点长,很大程度上只能零散地解决小事,难以系统解决实事、长远解决大事。
就拿五岗场安置点、城厢镇的搬迁户黄礼跃来说,刚搬过来的时候他就“摊”上了大事,他和其他31户群众的医保、低保还在迁出地,长达2年时间没有完成迁移,看病就医极不方便。
“当点长不破解难点就是不善作为。”熊凯当上点长后,将搬迁户“两头跑”作为首要问题来解决。他积极协调调度,在安置点设立了民政、教育、卫生、人社等“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搬迁户从楼上到楼下,跑一趟就能迅速解决问题。
稳得住:
民生破题力求“心安”
故土难离、土地难舍、农活难放,是根植于搬迁群众心中的难了情结。因此,如何帮助他们适应新身份、融入新生活,完成从“身迁”到“心迁”的转变,成为摆在全南县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破题便从确保搬迁户的吃、住、行、就医、就学入手。
南迳镇新安社区周边药店众多,基本可以满足居民日常就医和配药需求。“但不少老人希望拥有更加便捷、稳定的优质医疗资源。”新安社区党支部书记曾庆辉说,为此,社区紧贴居民需求,在安置点配置卫生室,并且打通了“线上+线下”渠道,居民线上就诊、医院线下送药,让老年人免去了奔波、挂号、候诊之苦。
食乃民之本。目前,全南县在8个安置区均建立了“微田园”,有效解决搬迁群众“菜篮子”问题,节约生活成本。陂头镇安置区搬迁户曾广英就通过抽签分得一块40平方米“微田园”。
以前,曾广英在外务工时常顾不上给老人做饭、陪孩子学习,那时操心的难事如今也不再犯愁了。陂头镇等安置点纷纷设立“孝老食堂、托幼学堂”,为老人提供午、晚两餐,每餐只需支付5元就可以吃上一顿荤素搭配、分量充足的饭食;学堂则通过公益看护、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等形式,为学龄儿童提供高品质的托育服务,缓解就业群众“带娃”压力。
此外,安置点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完善,全南县还积极对接电信、移动等部门实施“光纤入户”,让搬迁户工作生活信息畅通。同时,为破解电动车充电难题,全南县在安置点每栋楼下安装1个充电桩,设置10个充电口,1元即可充8小时电,远低于市场价格。
能致富:
产业带动促进“共富”
“在山里穷,搬出来就能变富吗?”这是搬迁之初,广大搬迁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把安置点建在产业园旁,把扶贫车间搬进安置区内,是全南县对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美好期待的坚定回应。
近年来,全南县坚持把稳就业摆在首要位置,坚持“输血”“造血”并重,针对不同的搬迁对象构建全方位就业创业体系,力争人人有就业途径,户户有增收门路。目前,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户872个劳动力中,实现就业务工817人。
“搬迁户参与产业的业态越来越丰富了,地里种的、水里游的、天上飞的,不少搬迁户赚了钱、致了富。”全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训有介绍,在帮助搬迁群众就业的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基地+脱贫户”模式让搬迁群众与农业产业项目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并鼓励他们自主发展产业,不断拓宽增收新途径。
发展种植业是近年来全南搬迁户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陂头镇脐橙、鹰嘴桃等农产品资源丰富,脐橙产量占全县总产量的6成,陂头镇安置点104户搬迁户中,有1/3的脱贫户靠种植脐橙逐步致富。正河村搬迁户谌贻全通过种植25亩脐橙,去年收入增加了近5万元,今年还带动其他搬迁户一起致富。
活水养鱼是搬迁户奔向致富路上的又一个探索。为了把握好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这一优势,龙源坝镇开辟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新赛道”,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产业,建成活水鱼养殖基地4个、养鱼池113个,可年产马口鱼、石斑鱼超10万公斤,每月解决10余户搬迁户就业。“我现在在村里养鱼,一个月有将近4000元的收入。”拥有多年养殖经验的坪山村搬迁户黄广和说,现在做的还是老本行,但赚得比以前多得多。
风光秀美,自然条件优越,这令全南县在养蜂业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南迳镇安置点搬迁户吴传立利用全南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搞起了蜜蜂养殖,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蜂王”,年收入增加了3万元,生活比起以前“甜”多了。“哪里生态好、哪里花朵多,我们就去哪里,我们养蜂人就是追花人。”吴传立说,为了多赚钱,他现在养蜂养到与全南接壤的广东去了。
追着花走,追着果忙,追着鱼养……共同致富成了搬迁户脱贫之后的新追求。从告别当年偏僻贫瘠的穷山窝到搬入如今安居乐业的新家园,从搬出来的家到富起来的人,全南县2070名搬迁群众在新追求中看到了新盼头。
责任编辑:黄岚
举报电话:0792-2781222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