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绿成海 点绿成金
——武宁林业勇当绿色发展先锋
千山披翠,万木葱茏。经过春夏的酝酿,连绵的山、流淌的水、葱茏的林海,成就了浅秋里的山水武宁画卷。
近年来,武宁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要求,唱响林长制首创品牌,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压实林长、源头管理、监督管理三个责任,做好增绿、护绿、用绿,加速提升林业综合效益,实现森林资源大优化、林业产业大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林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2023年该县林下经济发展利用林地面积达到83.8万亩,林下经济产值17.2亿元,辐射带动农民达4.6万人。
护林员巡林
武宁县西海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油茶基地
写活“绿文章” 擦亮林长制首创品牌
秋分后的山林开始有了凉意,一大清早,一身迷彩服、一双解放鞋,外加红袖章,手拿小喇叭的李方华在一眼望不到边的林间山头穿梭奔忙。
今年60岁的李方华是武宁县宋溪镇伊山村村民,也是村里的护林员,每天不少于2个小时的巡林是他的日常工作之一。“现在乱砍滥伐不见了,森林防火、关注树木病害、野生动植物保护,是我们日常巡护的工作重点。每天跋山涉水路途不少于5公里,每年磨破底子的解放鞋就有5双。”谈到日常工作李方华如是说。
2017年,武宁县率先探索建立“林长制”。一路走来,始终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持续激发首创精神,挖掘首创潜能,扎实深入推动林长制从“全面建立”向“全面见效”转变,持续在“林”字上精准发力、在“长”字上履职尽责、在“制”字上探索创新,全力推深做实林长制首创品牌,用生态绿色擦亮武宁高质量发展底色。
围绕“林”这个核心,该县以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为目标,统筹增绿、护绿、用绿三大工程,实现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系统治理。聚焦“长”这个关键,武宁以落实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构建县乡村三级林长体系,全县设立县级林长6名、乡级林长210名、村级林长362名,形成了责任到人、级级划分、层层落实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格局,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围绕“制”这个重点,制定了《武宁县专职护林员绩效考核办法(试行)》,完善了总林长发令、林长巡林、“林长+公安局长+检察长+法院院长”等机制,突破了跨层级、跨部门协调的“九龙治水”难题,摆脱了林业资源管理“小马拉大车”困境。
此外,该县探索构建“林长+基层林业”联管共治体系,实行县级林业执法“一兼二”领导体制、片区林业管理“一联五”协防机制、乡镇林业工作“一带三”队伍模式,推进护林员队伍专业化专职化建设。建立生态环境审判庭和林业检察室,积极探索生态修复判决试点,为林长制提供了司法保障。
悦山居森林康养基地
2023年,该县成功举办了首届林长制论坛,创建了全国首个林长制现场教学基地,开发了全省首个“四旁”林木碳汇项目,荣获了“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和连续两年九江市林长制考核第一名等殊荣,林长制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成功实践。
林改激活力 开创林业碳汇新平台
“这下好了,不用再操心承包期限到期的事情了”武宁县甫田乡林农黄兼德难以掩抑内心的喜悦。日前,在武宁县甫田乡便民服务中心,全县第一本集体林权延包证颁发。黄兼德作为第一批94户承包经营户之一,拿到了集体林权延包不动产权证书。这也标志着武宁县积极探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迈出了重要而坚实一步。
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作为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武宁首创了“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模式。该县用好林权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深化林地经营权流转改革,进一步盘活森林资源,以“三权分置”新模式解决“山要怎么分”的问题,积极开展林地经营权流转和碳汇试点,有效解决了权能怎么用、资金怎么来、群众怎么受益等问题。作为江西首批GEP核算试点县,该县在全省率先成立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通过“融、收、转”,使资源资产化,已收储各类生态资源10万余项,生态总价值212亿元,收储并交易特色农产品3607万元,发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专项贷款1.76亿元。
资源、资产、资金流动起来,绿水青山拥有了对应的价值,真正成了人民群众的“幸福靠山”。返乡创业大户卢咸锋通过转换中心,一次性获得了300万元贷款发展民宿经济。村民万里云通过这一平台获得贷款成立了长水红豆杉培育种植合作社,吸引了106户农户加入,带动了全体村民共同致富。
武宁县积极创新,探索林碳交易新方式,聚焦乡村“四旁树”(村旁、宅旁、水旁、路旁自栽生态树种)这一容易被忽略的小群体、零散性林业碳汇资源,开发实施了“乡村林碳”项目,搭建了“武宁碳抵消”平台,平台于2023年4月正式上线运行,明确林业碳汇消纳渠道,推动林业碳汇可计量、可交易、可增值,实现了林业碳汇在线登记、在线中和、公开展示及积分兑换等功能,促进林业碳汇价值变现。
“乡村林碳”项目为零散林业碳汇资源开发提供了一条可借鉴道路,“武宁碳抵消”平台为搭建林业碳汇内部消化渠道提供了可复制样板,为全面开发利用林业碳汇资源拓宽了路径。目前已在武宁县罗坪镇、澧溪镇、大洞乡、新宁镇、石渡乡组织了实施,并将逐步推广。2023年2月,江西省首个乡村“四旁”林木碳汇项目选定了该县长水村“四旁树”作为林业碳汇计量树种,经测算该村“四旁树”20年内预计可吸收约4000吨二氧化碳;按照每吨50元的价格,可产生20万元的碳汇交易收入,目前已签发登记首批“乡村林碳”1845吨。第二批项目扩面至罗坪镇全境、澧溪镇北湾村、新宁镇渡头村、石渡乡新丰村和大洞乡彭坪村4个乡镇8个村,目前已完成计量和核证工作,20年内预计可吸收14000吨二氧化碳,目前已签发4000多吨。
增绿护绿用绿蔚然成风 绿色生产力绿潮劲涌
绿色是武宁最亮的底色,生态是武宁最厚的家底。聚焦“林”这个主题,武宁坚持增绿、护绿、用绿并举,森林“四库”功能作用显著提升。2021以来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43万亩、封山育林4.95万亩、退化林修复12.46万亩,山水武宁“绿色家底”愈发厚实。
高效增绿,筑牢生态保护的绿色屏障。按照“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原则,该县大力实施造林绿化、森林抚育、生态修复等扩面提质工程,深入开展植树造林,仅2024年即完成人工造林1.8万亩、退化林修复3.8万亩、封山育林1.3万亩,完成国储林专项债项目人工造林和现有林改培2.73万亩、森林抚育3.29万亩,初步建成省级森林经营样板林5个。全县林地面积由2017年的411.3万亩提高到2023年的418万亩;森林蓄积量由1647万立方米提高到187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74.06%提高到76.54%。
林区插上高科技的翅膀,管理更科学高效。围绕“生态护绿”文章,该县坚持以科技投入为手段,建立健全林业大数据应用系统,依托江西省林长制数字管理平台,配备无人机、视频监控,充分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人员巡查,积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林业监控体系,推动“智慧林业”“数字林业”建设,实现森林资源实时监控全覆盖。今年8月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森林督查下发变化图斑由2023年的394个下降至2024年的117个,同比下降70.3%;违法图斑由2023年的31个减少到2024年的5个,同比下降83.8%;违法违规使用林地面积由2023年的11.3342公顷减少到2024年的0.6111公顷,同比下降94.6%。
林下经济,是武宁的另一张“绿色”名片。76.54%的森林覆盖率,418万亩的林地,是武宁发展林下经济的最大底气,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希望。如何林下掘“金”,实现生态价值的点林成金?武宁在林业经济转型升级实践中交出了答卷,大力发展特色林下经济,开发森林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林茶、林油、林果、林药、林蜂、林菌、林宿等特色林下经济,推进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提升,林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为百姓带来了绿水青山的生态红利。目前,该县拥有首批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家,新增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1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3家,林下经济有机产品品牌1个、绿色产品品牌2个,创建省级以上康养基地、体验基地、森林乡村、乡村森林公园等46个,“武宁宁红”“武宁蜂蜜”广受消费者青睐,获评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
山川增绿、村民增收。该县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合作社,全县已建立“林长+基地”107个,其中发展高山茶叶4万亩、油茶23.2万亩、水果9万亩、森林药材3万亩、养蜂4万箱,年产菌菇800吨。全县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共121家,经营面积达20.9万亩,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达9983户,实现林业总产值达30亿元。鲁溪镇双新村、北屏村种植安吉白茶面积6000余亩,带动当地农户就业20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2.5万元。
为促进林业产业转型升级,该县推动“林业+旅游”“林业+康养”等业态深度融合,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打造了悦山居等一批特色“林宿”,涌现出渡头、北湾等“林旅”融合美丽示范乡村。年均实现森林旅游接待人数400多万人次,山区农民真正从靠山吃山“卖树木”转变为发展森林旅游“卖生态”,稳稳端起了生态“金饭碗”。
责任编辑:黄岚
举报电话:0792-2781222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