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武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2年3月,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由大洞彭坪村迁往上汤小九宫,机关设在一土屋内(建于1899年);同年5月,在此召开中共武宁县第四次党代会;同年11月,由于敌人的进攻,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由小九宫迁至湖北通山县黄连洞。机关老土屋历经风雨侵蚀,濒临倒塌。1982年,武宁县人民政府拨款在原址上重建起一座同规模的青砖素瓦平房。
小九宫位于九宫山南麓,武宁县上汤(即现在的温汤)乡集镇北部约7公里的平坦处。一条小港从中穿过,它怀抱屏风山,左有太阳山,右有石埂山,是一个四山环抱的小高原。太阳山脉最高峰老鸦尖,海拔1656米,可俯瞰江西湖北各边县。这里虽然地势险要,但交通还较为便利。东出船滩辽田经澧溪可到武宁县城,南出船滩斜石经三都可到修水县城,翻过九宫山便是湖北通山,从那里可直达鄂东南各地。是一处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
1931年1月19日,敌五十四师第五、六团分别由伊山、横路进攻武宁苏区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大洞乡彭坪村,县委驻地叶氏宗祠被烧毁。年底,中共武宁县委在上汤乡洋深洞栗子坪召开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作出了把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搬迁到小九宫的决议。
之所以决定把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机关搬迁至小九宫,除了地势险要、交通便利外,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着良好的革命氛围,群众基础扎实。早在1926年3月,武宁第一个党小组创始人之一张竞成便在小九宫发展了吴让等8人入党,建立了党组织。红军最早来到武宁便是从上汤进入的。1928年10月3日,彭德怀率红五军一部到温汤小九宫等地打游击,大大激励了人民的革命斗志,有力推动了武宁革命发展。同时,这里梯田交错,阡陌纵横,盛产红薯、玉米、茶油、桐油和松、杉、竹,物资较为丰富。政治上、经济上和地理上都具备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有利条件。
1932年3月,武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由大洞彭坪村迁往上汤小九宫,机关设在当地一家老土屋内。为了保卫县委、县苏维埃驻地,在小九宫成立了武宁县游击大队,有40余人,30支枪。同时在小九宫村口高凸处建筑哨所。面积约30平方米,四周筑有2米高的围墙,并建有瞭望孔和射击孔,派人持枪日夜站岗放哨。
1932年6月,蒋介石调动90个师、50万兵力,对苏区和红军发动第四次“围剿”。湘鄂赣“剿匪”总司令朱绍良和“剿赤”游击司令彭位仁率领60个团兵力,进攻湘鄂赣苏区,并以一半兵力进攻鄂东南苏区。其中,敌刘夷独立三十二旅(后为五十师)驻武宁、修水,敌赣西北“剿共”总司令谭道源率二十军和谢彬八十五师、郭汝栋二十六师驻通山、崇阳、大冶、阳新。敌人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和“步步为营”的办法,强化反动统治机构,实行保甲连坐法。反动军队所到之处,庐舍皆墟。
武宁是湘鄂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隶属鄂东南苏区。敌人对武宁的围攻,主要是祥发区(在如今温汤以及船滩北部一带)、大溪区(在如今澧溪及甫田一带)等地。小九宫不仅是武宁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驻地,又是鄂东南兵工厂所在地,更是敌军进攻的重点。
虽然敌强我弱,但武宁县委在当地革命群众大力支持下,领导游击队、赤卫队等地方武装,配合红军主力,凭借其易守难攻的地形特点,展开了多次“反围剿战斗”,取得了重大战果。其中,6至7月间,更是在大脑埂打了三次漂亮的保卫战。
1932年6月,敌军34师以3个团的兵力进攻大脑埂。大脑埂和屏风山是一座山,大脑埂在屏风山前面,是进入小九宫的门户。当时,我军参加这次战斗的游击队仅24人,12条步枪,其中5条还是坏的。虽然另有赤卫军200人左右,但多是土铳、梭标、大刀等土制兵器或冷兵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硬碰硬肯定不行。县委召开紧急军事会议,经研究做出决定:摆下棋盘阵,从屏风山、东木林 、竹场井、大脑埂分四处把守。主要兵力埋伏在大脑埂,凭借有利地形,居高临下阻击消灭来犯之敌。其他三处设伏兵接应,考虑到每处只有一支枪,于是配合赤卫军的土统、梭标、大刀等武器和军号,插上红旗,烧着烟火,摆下“空城计”迷惑敌人。
敌军进入小九宫,早有哨兵告知消息。我方由赤卫队大队长邹希贤指挥,他带领主力守在大脑埂,等着敌人经过。敌人进来后,果然中计。看到其他三处插有红旗,冒出烟火,以为驻有主力,便直奔大脑埂。
我方居高临下,相距不远,敌人活动一目了然。敌人来到山对面周姓的屋坪,敌营长对着大脑埂指手画脚,看样子准备发动攻击。大队长邹希贤一声令下,几条步枪和三十余枝土铳一齐开火,敌营长当即一命归西。敌人顿时大乱,我军乘机勇猛追击,打退了敌人这次进攻。这次战斗,缴获长枪100余支,机枪2挺。
敌人不甘失败,敌五十师又以一个团的兵力攻打大脑埂。这次我军早已部署了战斗布局,还增加了兵力。守卫在大脑埂的是红三师一个特务连,有100余支步枪,3门水机关枪,还有赤卫军400余人。前线战斗由特务连长朱承九负责指挥。敌人刚一出现,尚未来得及布防,我军就枪声四起,喊杀震天,如猛虎下山似的向敌人扑去。赤卫队员则绕到敌人后面进攻,截断他们的退路。敌人腹背受敌,无心应战,狼狈败退。
不久,敌人增加力量,纠集了万余之众,第三次进攻我大脑埂,准备一举拿下武宁县委、县苏维埃驻地小九宫。为了打败敌军,红三师增调一个连,全力保卫小九宫。另外,还有游击队、赤卫队配合策应。敌人从东木林、竹坳颈两侧蜂拥而上,我军凭险据守。由于敌人炮火强大,我军也小有伤亡。如战士黄美宾,他冲锋在前,在抢夺敌人的机关枪时,不幸中弹英勇牺牲。但我军不怕牺牲,英勇反击,敌无法近前,,丢下一具具尸体后,最后还是溃退败走了。
三次小九宫保卫战的胜利,有力保卫了县委县苏维埃驻地。武宁苏区不断巩固和扩大。据不完全统计,1932年,全县党员发展到450名,建立了5个区苏维埃政府,48个乡党支部,41个乡苏维埃政府。苏区中心面积有601.62平方公里(不包括当时由武宁管辖,现已划归阳新的贾家源、通山的岭内、洪大源、黄林洞等和修水的小刘、磨刀、布甲等地,下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18%。如加上近2000平方公里的游击区,革命活动区域则占全县当时总人口15.7%。(□谢章成/文 连国秀/摄)
责任编辑:黄岚
举报电话:0792-2781222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