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硕果盈枝。地处赣、粤、湘三省交汇处的大余县,积极把握国家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历史机遇,乘着中国科学院对口支援的东风,让“科技之花”在这里结出了累累硕果,庾岭大地处处涌动着拼搏的干劲和奋斗的热潮。
2023年,大余县经济呈现总体稳中向好的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6.88亿元,同比增长5.5%。值得一提的是,大余县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以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6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增速。
倾情挂职帮扶,开创科技支援新篇章
作为第六批中央单位挂职干部,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对口支援大余的第三批代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挂职干部张桂成,于今年6月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
自6月挂职任大余县副县长以来,在短短一个月内,张桂成的足迹遍布全县11个乡镇以及挂点帮扶镇池江镇的15个村和2个居委会。他深入乡镇、企业,实地考察、倾听需求、解决难题。
张桂成(右三)到大龙山钨矿调研尾矿处置
早在2020年1月,中国科学院与江西省人民政府携手,在赣州创立了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填补了江西无大院大所直属机构的空白,为大余县乃至全省的科技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21年5月20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将对口支援大余县工作纳入定点帮扶体系,并先后选派马永根、陈亮、张桂成三位处级干部挂职大余。他们深入基层,甘当大余振兴发展的“勤务员”和对口支援的“联络员”,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有力推动大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充分利用其科研、人才、成果等资源优势,组织多位领导专家,先后十余次深入大余调研,为大余的产业发展精准施策、明确方向、绘制蓝图,形成了合力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的新格局。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中国科学院制定出台了《中国科学院对口支援江西省大余县工作方案》,明确了支援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该方案旨在通过科技支撑,推动大余地区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落地实施一批帮扶项目,解决企业面临的科技难题,不断提升大余乃至全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强化平台建设,推动校地院企深融合
今年6月13日,赣州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钨新材料及应用分中心在赣州市钨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运营。该中心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创新服务平台,将引领大余钨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
赣州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钨新材料及应用分中心揭牌
自对口支援以来,中国科学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协调科研院所、高校与大余县开展产学研合作,以及先进实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在中国科学院的助推下,大余县与江西理工大学携手共建赣州市钨产业技术研究院;支持建成了集柔性引才、信息发布、交流对接、人才服务等为一体的大余县“周末工程师”人才驿站,已吸引40名D类以上层次的“周末工程师”入站;协调大余企业与江西师范大学、赣南科学院等高校及科研机构开展校企合作,富华米业、悦安新材料分别与江西师范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悦安新材料的“高性能微波吸收材料的研究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和“高性能微纳粉体雾化制备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已成功获得省级、市级项目立项。
此外,大余县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探索建立了新能源新材料中试基地,引进了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周智勇团队的“创新一步法”提锂、香港大学吴嘉名教授团队的先进纳米铜材料生产及应用等4个中试项目,其中“创新一步法”提锂项目已实现就地转化。
大余县中小学科普馆
在章水河畔的大余中学初中部,一座由白色小楼改建而成的科普馆成了校园的新亮点。这座由中国科学院援建的大余县中小学科普馆,涵盖了航天、地理、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通过模型展示、标本讲解、实验体验等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挂职干部、大余县副县长张桂成表示,接下来还将建立大余县青少年科技馆,面向大余及周边地区开放。
近两年,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科普资源优势,在大余大力开展“科学照亮山区”活动,李建刚院士、郭传杰、原魁、高登义等科学家先后来大余开展了院士讲堂、科普报告会等活动30场。同时,举办公众开放日等科普活动,惠及青少年1万余人。2023年暑期,中国科学院还支持了100余名师生走进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大气所等研究所进行研学活动。此外,中国科学院还在大余中学设立了“陶诗言”班、“陶诗言”基金、小型气象站等,并在大余中学百年校庆之际捐赠6800余册图书,进一步推动了大余教育事业发展。
提升转化效能,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
“张县长,我们的金边瑞香存在金边逐渐缩小的问题。”张桂成在走访大余县花卉与果业中心时,收到了这样一条反馈信息。金边瑞香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大余有逾千年的栽培历史,但在长期的无性繁殖过程中出现了逐渐退化的问题。得知这一情况后,张桂成立即采取行动,与华南国家植物园取得联系,为双方牵线搭桥,并邀请相关专家在植物育种方面提供专业指导。
大余县马蹄山麻鸭特色产业基地
青山环抱之中,鸭声阵阵。大余县池江镇坳上村马蹄山的麻鸭特色产业基地内,几排鸭棚错落有致,一群褐色羽毛的麻鸭正欢快地抢食。近年来,大余麻鸭已被列为大余县首位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学院在大余推动成立了江西大余麻鸭科技小院,并成功邀请十七名院校专家入驻。他们致力于大余麻鸭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选育、提纯复壮及疾病防控项目,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力推动了大余麻鸭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赣江创新研究院研制的稀土转光农膜和稀土LED补光灯也在大余成功落地推广,为特色产业增产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目前稀土转换膜在大余推广面积已达300余亩。同时,中国科学院还协调江西农业大学在大余举办了油茶产业技术、麻鸭种业提升工程等培训班,为乡村振兴产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应用技术指导,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在生态保护方面,针对大余县矿山的修复治理问题、养殖粪便污染问题,张桂成表示,已与相关科研院所进行了对接。希望在矿山修复治理和解决养殖后端污染的同时,能够实现对矿渣、粪便再利用,从而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绿色动能。
责任编辑:黄岚
举报电话:0792-2781222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