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部,于都河畔,水波荡漾,岁月悠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人民的支持下,静悄悄地完成了一场规模宏大、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这条长征路,浸染着烈士们的鲜血,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任时光荏苒,经久不衰、荡气回肠。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江西新闻客户端推出《90年的回响》专栏,刊发记者深入于都采访的长征故事,在重温历史中,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长征精神,探寻老区人民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谱写新时代荣光的生动实践。
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奶奶的真名叫什么,我们至今都不知道。”
在于都县宽田乡龙山村,红军后代邱建敏向记者讲述了红军奶奶的故事。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隐姓埋名的人不在少数。奶奶习吉安的来历,对邱建敏一家来说是秘密。她与过去的联系只有一只银手镯。
1935年,于都县宽田乡龙山村来了四位“外地女”,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红军”,习吉安便是其中之一。
那年,国民党东路军李延年部对留在苏区的红军进行疯狂“围剿”,喊杀声此起彼伏,枪声震荡山谷。好不容易突出了重围,四位女红军弹尽粮绝,在进入茂密的森林后,与分队失去联系迷了路。
“走投无路时,一个砍柴人将她们带回了龙山村。”
苏区时期,龙山村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红军或游击队,仅300多人的村子里,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63人。当地百姓对于红军,有信任有敬畏,热情地接待了这四位女红军。
在龙山村群众周密保护下,四人顺利躲过了国民党匪团的几次搜捕。为了更好地保护她们,族长决定将几位姑娘分散照顾,邱惠瑶和家人便接下了习吉安的照顾工作。
▲习吉安留下的一只银手镯。本组图片由邱建敏提供
“我的爷爷邱惠瑶也是一名返乡红军,听说村里来了红军很激动。”邱建敏说。
1931年,邱惠瑶跟随本地人去福建汀州,正赶上罗炳辉的部队在扩红招兵。邱惠瑶听了“当兵就要当红军,保家卫国杀敌人”的宣传后,毅然报名参加红军。因在老家做过厨子,他被分在部队做炊事员。
“爷爷说过自己身体强壮,也不知道怕和累。”
红军行军打仗,时时在变动。邱惠瑶日日挑着沉重的炊具担子东奔西跑,想到能把新鲜的饭菜送到前线战士们的嘴里,他不曾停下脚步。
在红军攻打建宁的战斗中,因敌军火力凶猛,战士伤亡惨重,部队趁着夜色快速转移。邱惠瑶也因腿部受伤,与部队失散了,最终无奈回到老家参加赤卫队。
无法继续跟着部队前行,是邱惠瑶心中解不开的结,遇到与队伍走散的习吉安,二人惺惺相惜。
半年后,四个姑娘纷纷在龙山村成家。她们私下仍保持着联系,打听外面的革命形势,继续从事地下革命活动,与龙山村人民一道坚持敌后斗争。
哪怕安家在龙山村,习吉安对于自己的背景也是只字不提。丈夫孩子只知道她来自吉安,“这还是在革命形势好转之后,奶奶才对家人透露的。”说起奶奶的坚持,邱建敏的语气里有敬佩有骄傲也有遗憾。
▲习吉安的一双儿女,家里人说女儿长得很像习吉安。
摇椅上,习吉安曾抱着一双儿女,说起老家,她说以后会带孩子们回老家看看,看看他们的外公外婆。然而世事难料,1944年,年仅30岁的习吉安因病离世,回家看看也成了她未了的心愿。
岁月如梭,龙山村的变化翻天覆地,但关于红军的故事和记忆,永远镌刻在这片土地上,留在后人心中。
习吉安留下的银手镯已经传到了第三代,她的过去依然是谜。邱建敏和家人想通过各种方式,找到关于习吉安更多的信息,了解她的过去,却一无所获,“如果有机会,我们想找到奶奶的娘家人,这是我们全家人的心愿。”
责任编辑:黄岚
举报电话:0792-2781222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