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部,于都河畔,水波荡漾,岁月悠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人民的支持下,静悄悄地完成了一场规模宏大、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这条长征路,浸染着烈士们的鲜血,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任时光荏苒,经久不衰、荡气回肠。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江西新闻客户端推出《90年的回响》专栏,刊发记者深入于都采访的长征故事,在重温历史中,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长征精神,探寻老区人民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谱写新时代荣光的生动实践。
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于都城里,有一栋客家建筑风格的小院。青砖灰瓦,错落有致,它以独有的静谧与古朴,吸引着行人的目光。
濂溪路48号,推开一扇老旧的木门,顺着鹅卵石铺设的小路,记者一行踏进伟人曾经住过的地方——何屋。
“毛泽东同志就是从何屋出发,踏上了长征路。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走向辉煌。”屋内,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编辑研究科主任管冬梅讲述起何屋的故事,把我们带回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
▲长征前夕毛泽东同志旧居——何屋。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何屋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却不容忽视。1934年7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在于都县城成立了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其地址就设在何屋。9月中旬,毛泽东从瑞金来到于都,住在何屋东厢房。
何屋东头,这间仅有9.08平方米的小屋里,被中央苏区百姓视若家人的毛泽东同志,在书桌前伏案挥毫,勾勒出一条“红飘带”。
当时,毛泽东主动向中央提出要到于都调查研究情况。得到批准后,他带着警卫员吴吉清、陈昌奉,秘书黄祖炎,卫生员钟福昌以及伙夫、马夫和一个警卫班来到何屋。从那天起,这间小屋成了作家铁凝口中的“阳光小屋”,也成了军事历史学家金一南所说的“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神秘小屋”。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印的《毛泽东年谱》记载,1934年9月20日,毛泽东同志在于都何屋给周恩来发去了一封电报,介绍了中央苏区西南部,也就是赣县、于都、登贤(今属于都)的敌情,详细叙述敌军小队、地主武装及小股散匪在何地骚扰或潜伏情况;同时报告红军和地方武装的防务,其任务是对敌军小队进行戒备,对地主武装和小股散匪进行打击、驱赶和肃清,最后报告于都、登贤全境没有赤色戒严,敌探很容易出入,现正抓紧西南两方各区建立日夜哨及肃反。
电报里所说的“赣县、登贤”,正是中央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战略转移的方向。
▲何屋内景。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从电报内容上看,毛泽东抵达于都后,在这间“神秘小屋”里的前十来天,完成了对中央苏区西南部的敌情调查后,已通过于都县的红军部队和地方武装,对不同性质的敌人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并提出于都、登贤二县应该实行赤色戒严,重点抓紧西、南两个方向(指中央苏区)白天和夜里布哨,防止敌人渗入,采取肃反等措施,确保于都这个当时仅存的战略后方万无一失的详尽布置。
“10月18日傍晚,毛泽东带着警卫班阔步走出何屋,从于都东门渡口渡过于都河,迈出了长征的第一步。”管冬梅介绍。
暮色渐起,回望立于喧嚣街市中的何屋,这座足以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老宅,在今天仍然以最初的姿态展现岁月之美,绽放新的时代芳华。
责任编辑:黄岚
举报电话:0792-2781222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