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的回响⑲︱百岁老红军 深藏功与名

江西南部,于都河畔,水波荡漾,岁月悠悠。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这里集结出发,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8.6万余中央红军主力,在于都人民的支持下,静悄悄地完成了一场规模宏大、彪炳史册的战略大转移。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崭新的一页。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这条长征路,浸染着烈士们的鲜血,写满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任时光荏苒,经久不衰、荡气回肠。

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江西新闻客户端推出《90年的回响》专栏,刊发记者深入于都采访的长征故事,在重温历史中,追忆那段峥嵘岁月,感悟长征精神,探寻老区人民坚守初心,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谱写新时代荣光的生动实践。

伟大长征精神,必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于都县小溪乡高石村,住着106岁的老红军罗长生。记者赶到时,罗爷爷精神矍铄,坐在旧藤椅上,身子微微前倾,目光深邃而坚定。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道皱纹都是一个故事,记录着他曾经的风雨征程。

12岁时,罗长生在村庄附近看见红军队伍路过,就跟着参了军成为一名独立营战士。他先后跟随部队转战江西赣州、吉安以及福建等地,经历了多次战役。

“那时候,我三天打过5仗。”回忆起往昔的峥嵘岁月,罗长生用一口乡音将我们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06岁的罗长生与家人合影。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1932年7月,罗长生参加了南雄、水口战役。15岁那年,罗长生被派到瑞金九堡的红军第一步兵学校学习。当时青年队不练枪法,大部分学做武器。在学校学了大半年,罗长生前往瑞金上田兵工厂手雷车间报到。

长征前夕,部队考虑到他年纪尚小,便让他返乡回家。回到小溪乡后,罗长生心中的革命热情不减,他发现村里有个留守的独立团,就加入了继续干革命。

“在赣县韩坊牛岭那仗,三四百人只剩八九十人!我没枪,跟着一路突围,就往信丰方向一路跑……”

1935年春,罗长生参加了牛岭战役,在向信丰突围的行动中被打散,之后便回家务农。

抬过伤员、放过哨、上过战场,在血里泥里火里打过滚。“打仗时子弹像雨一样落下,战友在身边一个个倒下。”罗长生这样形容过战场。

回家后,罗长生从不以红军身份自居,也不享受特殊照顾。新中国成立后,他在生产队当过保管员,管理粮油仓库。物资紧缺时,他也不曾想过往家里带一点,他说,“哪怕是饿死,我也不拿队里的一粒米,红军的纪律是要牢记在心的。”

年轻时,儿子罗称寿甚至不知道父亲参加过红军。“县里来人挨家挨户核查时,我才知道父亲上过战场。”如今73岁的罗称寿也已两鬓斑白,语气里满是对父亲的自豪。

在于都,“家家户户参加红军”是那个年代最真实的写照。罗长生不是家里唯一参加红军的人,他六兄弟里,除了老大和小弟,其他都当了红军。

当初,从部队返乡没几天,罗长生在新陂圩遇到了同样当红军的二哥。“怎么在这里遇到你?”“部队要北上了,进村后叫妈送一双草鞋给我,明天到天井塘路口等她。”没想到,这成了兄弟间最后一次对话。

后来,罗长生的二哥四哥再也没有回来,和叔叔一样成了烈士。三哥在长征路上受伤,留在湖南安了家……

▲罗长生家中摆放的照片。摄影丨全媒体记者胡宇浓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国家繁荣昌盛,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但罗爷爷始终没有忘记那段历史和战场上奋战的队友兄弟。在老人家里,摆放着的照片和勋章,是曾经英勇的见证,也是他一生的荣耀。

当阳光洒进小院,罗长生老人静静地站在家门口,他的身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高大。他的故事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激励着后人不忘来时路、奋进新征程。

责任编辑:黄岚

举报电话:0792-2781222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