矗立数百年的老屋被“唤醒”,古老非遗穿越千年走近年轻人,表达“出新”让传统文化更加可感可知……
如何走出一条彰显地域特色的文化传承发展之路?近年来,“客家摇篮”江西赣州市积极探索客家文化保护传承,推动客家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初冬时节,“传文化薪火 奏时代强音”全国重点网络媒体采访团走进赣州,体验古朴与现代并存的客家风情。
老屋“焕新”
在赣州老城区,有一座历经200多年风雨、横跨三条街巷的魏家大院,是赣州城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城市家族民居建筑,也是赣南客家颇具代表性的“九井十八厅”式建筑。
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家族,并未在风雨中飘摇而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绽放魅力。2019年,魏家大院经过“修旧如旧”的修缮,被改造成为赣南客家文化博物馆。
11月26日,沐浴着温暖的阳光,采访团走进魏家大院。
丛林掩映间,被称为“赣州小故宫”的魏家大院静静矗立,气度犹在。整座建筑呈长条状,厅、堂、房、廊、院等布局错落有致,彼此隔开又互相连通。建筑房梁为整根杉木,木构窗花精雕细刻,各式装饰精美而古朴。
院中还设置了众多客家文化展陈,在展示客家传统建筑的同时,多角度呈现了客家文化的积淀和内涵。“从客家源流到建筑特色,从祭祀礼仪到婚俗场景,这里将客家文化集中展示,馆藏虽小,展陈丰富,让游客轻松看完客家文化精髓。”魏家大院讲解员介绍。
如今的魏家大院,已成为赣州老城区重要的文旅景点,是四海游客了解客家摇篮历史文化、感受赣南客家建筑魅力的热门“打卡地”。
非遗“上新”
钵钵擂茶阵阵飘香,游客循香而至,身着传统客家服饰的赖桂花正在舂捣擂茶。陶钵与擂杵反复研磨,再配上香喷喷的花生芝麻等,冲泡出来的茶汤香气四溢、煞是诱人。
赖桂花是全南县天龙山景区的营销总监,每逢节假日,她都会化身“客家阿妹”,为游客送上热气腾腾的擂茶。还带领游客体验打麻糍、磨豆腐等传统客家民俗。
赣州的热闹,总是很有“非遗味”。一到节假日,赣州的各大商圈、景区、剧院、街巷都会轮番登场一幅幅非遗文化盛景——万象城综合商业体内的非遗项目展,章贡区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的“虔城守艺人”非遗宣传活动,崇义县阳明古街非遗展……打卡非遗项目,已成为赣州市民“朋友圈”的时尚。
目前,赣州市共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67项。此外,赣州市还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8项。
“非遗传承,要守艺更要授艺,才能让非遗真正活起来、火起来。”章贡区文化馆馆长陈贝介绍说,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知道我们的受众在哪里,就要把非遗融入哪里、送到哪里。
如今,赣州市4A级景区均有非遗项目开展活态传承,累计有343个客家非遗项目进景区;创建省级非遗小镇2个、市级非遗小镇10个。
业态“更新”
全南县龙源坝镇雅溪古村里,省级非遗传承人黄娥娇正在耐心指导游客体验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很多外地的游客过来,就是想尝一口地道的赣南客家擂茶。”黄娥娇说。
还有磨豆腐、打糍粑、香火龙、车马灯、花棍舞……雅溪古村内的客家民俗体验,吸引了大批粤港澳大湾区游客自驾前来游玩。依托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当地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昔日客家“老技艺”,变身致富“新产业”。近年来,围绕赣南客家文化非遗传承,当地不断创新方式,拓宽渠道,将非遗与旅游、文创、演艺、节庆等紧密结合,让客家文化为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
客家美食是客家文化中不可忽视的存在。近年来,赣州以客家美食为切入口,深入挖掘客家擂茶、客家酸酒鸭、客家熏鸡等客家菜肴内涵,不断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客家‘肴’篮”美食名片。
客家大桥、客家大道、客家大院、客家美食城、客家风情园、客家奇石馆……穿行于赣州现代化的都市间,客家文化的烙印随时光的沉淀愈显深刻,客家文化在赣南大地薪火相续,传承创新、活化利用的路径日益清晰。(聂妍婧 王晶)
责任编辑:黄岚
举报电话:0792-2781222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