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刻指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保护既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解决好这一重大问题,必须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新时代十年,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从68.5%下降至56%。2013年至2022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57%。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6.5%,重污染天数比例下降到1%以内,我国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21世纪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与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密不可分。新时代十年,我国持续加大对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的整治力度,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钢铁约3亿吨、水泥约4亿吨,淘汰老旧及高排放机动车超过3000万辆,新能源汽车连续多年产销量居世界首位。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还没有根本缓解,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质量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相比,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发达国家在过去的200多年时间里,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在经济发展到相当水平后才逐步解决污染治理、生态破坏修复等问题。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以占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世界上近20%的人口。在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巨大压力。现实国情决定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和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为抓手,以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为载体,以绿色生产消费为动力,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持续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结构调整,不断强化源头防控,牢牢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减少过剩和落后产能,增加新的增长动能,推进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等多层级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在此基础上,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发展高效农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不断夯实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产业基础。

实现生态环境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既需要时间上的接续努力,也需要空间上的科学统筹。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不断强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用途统筹和协调管控。这就需要坚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管控边界。科学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

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搞好头脑中的建设非常关键。要不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在实践中,许多地方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通过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将绿色生活理念推广到衣食住行游用等方方面面。这些做法,有利于增强全社会对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理解和认同,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呵护生态环境汇聚强劲动力,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营造良好氛围。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