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结合的实践结晶,这一道路的成功开辟不仅是对党百年现代化探索成就的集中概括,还反映着党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既凝聚着中国这样一个民族国家通过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现代化独特而鲜明的思想逻辑和民族特色,同时又贯通着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普遍化要求。
历史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不是使中国因加快发展而丢失自身独立性,走西方那种“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加剧、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人与自然相对立的现代化“歪路”,也不是使中国因保持自身独立而走自我封闭道路、自绝于世界现代化潮流,从而错失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的“旧路”,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引领中国走出的一条既保持了自身独立、又创造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这两大奇迹的现代化“新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开辟了西方“串联式”现代化道路之外的“并联叠加式”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承载着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共通价值,揭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尤其是拓展了那些曾脱胎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至今仍处于世界现代化体系中“边缘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方案。
其一,坚定从本国国情出发,走民族特色的发展之路。坚定从本国国情出发,发展民族特色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打破“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化就是唯一化”的片面认识,不依赖、屈服和照搬别的国家发展模式,依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现代化之路是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能够成功开辟的根本原因和基本经验,也是向世界发出的中国声音。无论是上世纪80、90年代拉美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现代化,接受新自由主义,依附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而导致的经济危机和社会衰退,还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以引进西方现代化模式为内容而未能挽救民族危亡社会运动的历史警示,以及照搬苏联模式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严重挫折,无不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印证了“照抄照搬别国模式没有出路”的深刻道理。相反,革命时期党立足中国具体实际提出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国家政权”革命道路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提出“以苏为鉴”、立足我国具体实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现代化建设而取得的初步成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的现代化”目标后实现的中国飞速发展,都深刻地印证了只有立足本国实际、坚持本国道路、建设民族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才是正确选择的道理。
其二,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积极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吸收人类先进文明。坚持独立自主是党领导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立足点,但坚持独立自主绝非“搞关门主义”,排斥一切外来文明,而是“以我为主”“兼收并蓄”。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历史教训深刻印证了“封闭必然带来落后”的客观性真理。对此,发展中国家要想走在时代前列,不被世界现代化潮流所抛弃,就不能走“封闭主义”老路,而是必须善于捕捉发展机遇,积极地融入人类社会先进文明行列,在交往中互学互鉴,这也是我国弥补自身发展缺陷,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经验。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步入“快车道”,我们党有效捕捉了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向世界拓展这一历史机遇,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在对内改革、消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释放体制机制活力基础上,我们积极吸收和利用国外先进生产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等人类先进文明成果,从而推进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在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这一现代文明成果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公平”价值与市场经济“效率”导向的有机结合,推动了我国现代化的迅速发展。正是因为我们党秉持积极融入时代潮流,吸收人类先进文明的发展思路,才使得我国找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促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由此可见,积极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吸收人类先进文明给我国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成为我国现代化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的重要经验。
其三,将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生产力落后是发展中国家的鲜明特点,也是与发达国家的根本性差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的鲜明特色,也是成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经验,更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历史任务。由于我国并未经历资本主义完整发展阶段,而直接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短暂的社会主义改造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并存”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实际和主要矛盾。为此,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从发展生产力开始。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后党提出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路线,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提出的“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认识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路线,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还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等都是党聚焦提升生产力水平的行动体现。也正是由于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找到了现代化发展的正确着力点和方向,中国才实现了由“处于世界现代化边缘”向“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飞跃。这也成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自身落后,赶超时代潮流,走向现代化的基本经验。
其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路线。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我国现代化之所以能够取得重大成就,成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我们党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分不开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在人民,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而最大危险又是脱离群众。对此,党只有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现代化建设主体地位,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现代化建设路线,充分调动和激发群众建设现代化热情和动力,才能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还是改革开放后,党提出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还是党的十八大后,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及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重要判断,无不是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路线的实践体现,这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开辟的力量保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