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十年成就与未来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从一开始就含有深厚的绿色基因。目前,国内学界对绿色“一带一路”发展成就及前景的研究和探讨已较深入。本文试图从宏观战略性视角出发,对过去十年间绿色“一带一路”的建设历程进行回溯性观察和事实性梳理,总结其建设成就和经验,分析其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并展望其在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的作用及前景。

绿色“一带一路”概念的提出为“一带一路”合作机制的升级转型注入了新动能。近年来,绿色“一带一路”在适应全球绿色发展需求、夯实合作共识基础、推动共建国家间务实合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清洁能源、绿色基建、绿色交通、生态保护等重点合作领域落地生根、亮点频现,引领和带动了“一带一路”建设体系的持续绿色低碳化提质升级,为下一步形成具有强大战略自持能力和风险抵抗能力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新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绿色“一带一路”是顺应全球性绿色发展潮流而提出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方向,因此,要想更准确地研判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不仅要考虑中观层面的国际经济因素,更要考虑一直在影响和塑造“一带一路”倡议处境的宏观国际政治要素。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对华全面战略竞争对绿色“一带一路”的破坏性影响还可能持续增加。而“南北分歧”一直是全球绿色治理格局内的基本矛盾。此外,俄乌冲突对全球绿色治理格局造成的影响异常复杂:冲突让能源供应这一经济发展关键领域出现重大危机,但其导致的能源危机刺激了各国对新能源的开发部署。

未来几年是“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格局形成的关键期,为了让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之路走得更平顺,首先,加强面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一带一路”绿色对接,将绿色“一带一路”打造成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具稀缺性和吸引力的国际合作平台。过去十年间,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了与联合国2030年议程对接、与国际和地区组织合作规划对接、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接三大任务,构建起了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目前,“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等则承担起进一步拓展对接渠道与对接面,强化“一带一路”议题联系密度、构建多边合作网络的重任。未来,有必要继续以绿色化、数字化为抓手,促使“一带一路”对接质量及对接深度的全面提升,并构建成绿色发展项目“由点到面、由面到体”的发展态势和空间布局。

其次,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对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参与,将绿色“一带一路”打造成发达国家愿意通过其找到突破发展瓶颈的国际合作平台。绿色“一带一路”的优势在于,其“一带一路”建设的互联互通以成果为依托,以更具包容性的理念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资源条件、不同生态环境现状的国家连接起来,促成对话、消解壁垒、融合发展、包容增长,其中,中国企业在投资能力、装备制造、运营经验、政治包容性、本土化策略及社会责任履行等方面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西方企业则时常受到政府“莫须有”的对华合作禁令的困扰。正因如此,中英机构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已在全球获得39家成员机构支持,管理总资产达48万亿美元。未来,中方有必要从企业和项目层面入手,加强西方发达国家投资者对绿色“一带一路”的支持。“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也应该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在绿色技术、项目管理、装备制造等方面培育“一技之长”,以自身实力和品质赢得合作伙伴的尊重;加强“干中学”,在技术规范、行业标准和商业规则上与先进国家更好接轨;加强对第三方合作市场发展规律的把握,争取在熟悉市场环境、适应政策变革方面做到先知先觉,在合作开发和项目竞标过程中争取更多主动。

最后,将绿色“一带一路”打造成可以为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和稳定作出持续贡献的国际合作平台。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中国已经和世界各国形成了高度互补的市场依存关系,当前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格局无论是在韧性上还是在安全性上都离不开中国。而且,为了确保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韧性和强健,中国一直在向其倾注本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最新发展成果。下一步,凭借自身在开放、包容、绿色、清洁的独特优势,绿色“一带一路”也有希望被打造成可以为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安全和稳定作出持续贡献的国际合作平台。未来,中方有必要继续本着“国家引导、企业主导、绿色标准、市场逻辑”的原则,与对全球绿色供应链产业链稳定有共同需求的国家的团结合作,特别是居于中下游位置的发展中国家,从市场侧需求端入手,逆向而上,发挥市场的作用、民心的作用,旗帜鲜明地与一切破坏行为作斗争,为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绿色治理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