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农行人,农行姓农,服务三农,我们一直在路上。把西湾村当家园,把村民当家人,为村民谋家事,才能真正走进村民心里,才能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农行武宁县支行派驻官莲乡西湾村第一书记潘涛总是这样“表白”村民。
武宁县官莲乡西湾村位于官莲乡北部,依山傍水,民风淳朴,全村525户2309人,贫困户52户194人。2019年1月,农行武宁县支行潘涛被选派到西湾村担任第一书记,带着“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初心,在西湾村开始了他的第一书记征程。
认真踏实,迎难而上,他是乡村干部眼中的带头人。任劳任怨,为民解忧,他是群众眼中的贴心人。村民亲切的称为“老潘”。
01“学农”为基,抓党建,强本领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先当学生,再做书记”是“老潘”对自己的要求。
刚上任时,很多情况不熟悉、不清楚,压力非常大。然而他不曾退缩,“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他迅速调整状态,每天学习扶贫政策,向村干部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其他扶贫专干请教。
到村不久,“老潘”便带着村两委干部,逐村逐户做调研,与群众拉家常,倾听群众的心里话。两三个月下来,小笔记本上做满了密密麻麻的记录,“老潘”的心里也渐渐明亮了起来。现在的“老潘”工作之余,还通过“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了解时政要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做法,勤读有字之书,善读无字之书,不断补充知识,弥补能力,提高自己本领。
驻村以来,他协调单位帮扶资金10万元,以“抓党建促脱贫”为主要切入点,从抓班子,强堡垒入手,完善管理制度,丰富党建活动,积极探索“党建+脱贫”新路子,形成以支部带党员,以党员带群众的良好机制,通过加大支部对扶贫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支部堡垒作用,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老潘”书记在西湾村组织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会
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教训,“老潘”有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他归纳为“农”字扶贫法,即“学农为基、爱农为先、助农为本”。他认为只有把帮扶对象当成家人一样,解决他们的迫切需要,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02“爱农”为先,办好事,暖人心
担任第一书记之初,“老潘”变“驻”为“住”,坚守五天四夜住村,把熟悉情况、摸清家底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步,从村头到村尾,家家户户他都进门访问,深入了解村民生产生活实际情况。在走访过程中对未脱贫户注重看已制定的帮扶措施准不准,如期脱贫还有什么困难;对已脱贫户注重看他们脱贫措施牢不牢,脱贫成果稳不稳,还有没有返贫风险,并认真做好遍访记录。
“老潘”书记入户了解村民生产生活实际情况
贫困户黎洪贵是“老潘”的重点关注对象,2019年8月因突发重疾需立即住院,儿女都在外地务工,家中只剩两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出行极度不便,他得知后立即开上自己的私家车,到黎洪贵家接上两人前往医院,帮助黎洪贵办理入院出院、医保报销等手续,自己也经常到医院陪护。
扶贫先扶志。在“老潘”的眼里,教育是阻隔贫穷代际相传的最直接体现。他积极组织农行全体员工开展金秋助学活动,共计捐款6750元,用于资助西湾村6名贫困家庭中条件相对困难的中、小学生。教育扶贫成为农行人长期努力的脚落点。
03“助农”为本,兴产业,稳脱贫
贫困户冷景龙靠种植大棚蔬菜维持生计,2018年的一场大雪,将他10余个大棚倾数压塌,损失巨大。本人也因为这次自然灾害心里留下阴影,加上缺乏资金,就打算放弃种植大棚蔬菜。
“老潘”在一次偶尔的走访中了解情况后,熟悉农行业务的他立马想到惠农E贷,通过和领导沟通协调,多次做工作,用实际行动打消了冷景龙的顾虑,“老潘”陪同他到农行办理贷款手续,在“老潘”的帮助下,冷景龙获得了政府贴息惠农贷款3万元的贷款,大棚于2019年9月搭建完成。
“老潘”书记帮助贫困户冷景龙搭建蔬菜大棚
疫情期间,得知农产品滞销,“老潘”通过动员亲朋好友购买等方式,帮助村民销售滞销农副产品,为民解愁。他逐户打电话,摸排了解贫困户受影响情况,建立“台账”,再通过微信群、朋友圈销售。目前已帮助贫困户售卖禽类40羽、蛋类1100余个,蔬菜500余公斤。
为推进复工复产,他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向村民普及防疫知识,告诉村民要分时下地、分散干活。并逐户收集化肥、饲料、农膜、种子等农资需求,积极帮助解决农资供应、农机作业等春耕生产问题,特别是在得知残疾人贫困户冷景龙(大棚蔬菜种植户)在为春耕菜种发愁时,他主动找到冷景龙,带着冷景龙到县城购买菜种等物品。解除了村民生产的后顾之忧。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