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谢春 湖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党组书记、厅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对全人类要有更大的贡献。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现在还在往前探源,我相信,我们的文明史更悠久。”请问,如何看待我们的文明史更悠久?
解读:曹润青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20年9月28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进行了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2022年5月27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了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央政治局两次就考古工作进行集体学习,反映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考古事业的殷切关心与高度重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迄今为止中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多学科参与研究人文科学重大问题的国家级研究项目。经过20余年的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从科学角度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论证,将中华文明历史研究推向深入,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2023年6月2日,在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实施好“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做好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阐释。随后,在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结合近年来考古学取得的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重大成果,指出“中华民族对全人类要有更大的贡献。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现在还在往前探源,我相信,我们的文明史更悠久。传到现在,要继续往下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们的文明史更悠久”这一重要论断,结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考古成果,我们可以从观念和史实两个层面来展开。
从观念层面上讲,新的文明定义是我们重新梳理中华文明史的关键。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世所公认的事实。但是,近代以来,由于受到疑古思潮以及科学观念的影响,这样的说法却被打了折扣。晚清时期,出于变革腐朽现实的需要,一些思想家开始对一部分传统经典产生怀疑。他们认为这些书籍并非出自先秦时期,而是后世别有用心的伪造,因此开始对中国古书进行全盘的审查,这首先动摇了经典及其传承历史的神圣性。此后,这一观念继续发展,并与西方传入的科学观念合流,产生了影响深远的疑古思潮,疑古学家们质疑中国历史上传承久远的三皇五帝以及三代历史,认为这些历史不过是后世的追述,并非信史,这导致对自《史记》以来构建的“三皇五帝夏商周”古史体系,以及基于此形成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叙事,产生了根本疑问,甚至出现了“东周以上无史说”这样的极端言论。
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中华民族通过传世文献建立起来的文明史叙事受到冲击,有关中华文明的起源被西方叙事所笼罩。西方世界普遍不接受中国史书的记载,怀疑夏朝之前历史的可信度,甚至有一些学者提出“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观点,否认中华文明起源的独立性。西方世界的这些认识与他们的文明观直接相关。西方世界对何谓文明有一个基本的评判标准,即冶金术、文字和城市代表着文明的三要素,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阶段要看它是否具备以上三要素。按照这一标准,国际学界认为中华文明的历史只能从商朝并且是商朝晚期算起,具体是从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算起,因为在安阳商人留下了大量城市遗迹、精美的青铜器以及占卜使用的甲骨文,这些历史遗存符合西方文明的评判标准,因此商朝晚期被视作中华文明的起点。而盘庚迁都发生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按此计算,中国的文明史只有3300多年的历史。
面对西方世界对中华文明历史的强势叙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冲破了西方“文明三要素”的桎梏,根据中国历史的实际情况,并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提出了新的文明观念以及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其中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在这一新的文明观念下,通过考古发现,在距今五千多年前后,中国各区域农业发展、人口增加,区域中心逐步发展为规模宏大的都邑,中国已实质性进入文明阶段。浙江余杭良渚古城遗址就是这样的典型,距今约5000年前,已经出现了阶级、王权和国家,表明它已进入文明社会,成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一个见证。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得到了世界公认。
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我们的文明史更悠久”,首先是我们突破了长期以来对何谓文明的西方判断标准,建立起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国家的出现为核心的新的文明观念,从而证明了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历史叙述的真实性,证明了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是历史信史,中华文明的历史要远比西方世界的理解更古老、更悠久。
从史实层面上讲,基于考古实证重新建立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历史过程是梳理中华文明史的重点。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不仅要在观念上讲清楚中华文明的文明观念,更需要通过科学实证理清楚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过程,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于理有依、于证有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前追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使其历史轴线不断向前延伸。
历史上,传世文献记载着中华文明的起源,但这些历史记载因为时代久远,常常掺杂着一些神话的因素,因此在近代遭受质疑,被归为神话的范围,而这些记载所传承的历史也随之受到挑战。20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成立,开始采用实证研究重建中国历史,特别是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项目相继开展,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基于科学的认识,并建立了中华文明起源时期的基本发展脉络,为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代以来考古研究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长达近2000年的历史过程,而且其版图涵盖黄河、长江流域及钱塘江、淮河、西辽河流域,体量规模之大,为同时期世界古代文明之最。中华大地上最早的人类已有大约200万年历史,后来连续演化并融合形成中华民族的先祖。距今1万多年前,稻作和粟作农业在南北方分别起源。距今8000年左右,南稻北粟两大农业体系初步形成。距今约6000多年前,南北方都已是典型的农业社会。距今5500年前,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可以说各个区域文明之间共享了相同的文化要素,比如对龙的崇拜、以玉为贵的理念,形成了最早的中华文化圈,为中华文明的一体多元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在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率先进入文明阶段,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自此开始书写。距今4500年前,中华文明已经与域外文明建立交流,从西亚地区传入了小麦、黄牛、绵羊、冶金术等先进的文化因素,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地区持续崛起,在综合吸收各地区先进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在此条件下,中原建立夏朝,形成以中原为中心、辐射四方的王朝文明,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华文化圈得到进一步扩充发展。由此,从距今5000年到4000年期间,各区域文明各自发展、交流共进,转变为此后中原王朝引领的一体化新进程。
通过科学研究和考古史料,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已被古代文献和出土文物给予双重证明,已是不容否认的事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讲到的那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的“我相信,我们的文明史更悠久”这句话,既代表着对已有考古工作的高度肯定,同时又是一种深切的期许。随着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相信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我们会有更加清楚的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可以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再向前追溯,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