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民是乡村振兴最主要、最直接的体验者,知晓其生产选择、文化需求、政治期待等,能为实施这一战略提供重要参考。2021年3月起,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研究团队围绕“关于乡村振兴,农民到底怎么想”,深入5个省份的10个村庄调研,力求呈现农民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整体图景,形成了丰硕的调研成果。记者近日与该研究团队成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他们一起探讨农民群众对乡村治理、基层政治生态和村干部作风能力的所思所感、所期所盼。
“大多数村干部不绕弯子不端架子,很亲民很务实”
基层政治生态不断优化向好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国家层面统筹下,各地各相关部门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协同发力,推动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用研究项目主持人叶敬忠的话来说,乡村振兴“进展之快、成就之巨都是举世瞩目的”。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对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村民的物质生活、乡村的环境面貌越来越好。”团队成员刘娟向记者讲述,“不少村民已超越了基本的温饱,吃饭上更讲究了,吃的是绿色蔬菜,注重粗粮细粮搭配吃;很多村民翻盖了房子,买了私家车、老年代步车,智能手机使用也很普遍;还有村庄用上了电能取暖,外出旅游成为很多村民关注的热点。一些村庄搞了绿化亮化、道路硬化,环境更美更宜居。”
基层政治生态优化向好,也是一个重要变化。调研成果显示,5个省份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家风建设和移风易俗行动,包括设立家风家训、开展文明评比等,农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家庭和睦、邻里守望、勤俭诚信的乡风吹在“希望的田野上”。同时,农村治安改善很大,有被访村民向研究团队反映,现在打架、偷东西的现象少了,“村痞”“村霸”也看不到了。
乡风民风持续改善的重要推动力是干部作风不断转变。调研中,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的作风,给刘娟留下深刻印象,“有村民说,经常会看到村民们一起打牌,但从没见有村干部参与。在我调研过的村,没听说有村干部工作日中午饮酒,大多数村干部不绕弯子不端架子,很亲民很务实。疫情期间,不少村干部主动到村口站岗执勤,守护村民健康,得到了村民一致称赞。”她认为,村干部的言行作风是基层政治生态的“风向标”。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产业、项目、资金纷纷落地农村,在造福农民的同时,也容易滋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从调研看,由于机制不断健全,腐败的空间已被持续压缩。研究团队发现,越是重要的乡村产业,越有公开透明的程序,越是涉及村民切身利益,村民监督的自觉性就越强。刘娟举例说,一些经历了脱贫攻坚的村庄在村务公开等方面做得很规范,许多事项的办理有了更合理的机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不亚于脱贫攻坚,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是需要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以严明的纪律和过硬的作风作保障。研究团队专门作了政策与文献梳理,从2018年至2023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专门就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强化对村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推进村级事务公开、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等。诸如《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等法规制度,则对村干部廉洁履职作出规定、划出底线,成为依法履职、规范履职的重要遵循。
除政策制度规范外,改革有力推动监督向基层延伸,成为规范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行为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在全国推开,像村委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中从事管理的人员,即便不是党员也要接受监督。党的十九大召开后的五年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乡村振兴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4.8万个,给予党纪政务处分4.6万人,其中有不少涉及村干部违纪违法。改革使监督覆盖到村干部群体,对优化基层政治生态、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良好政治生态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保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不少地方,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组织领导者,积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听取意见和诉求,及时调整实施规划,保证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精准有效落实。这一过程中,村干部展现出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给村民留下了好印象,极大增强了他们的好感和信任,激发了参与乡村振兴的主动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产业不断取得新突破新发展,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高。
“被访农民回答最多的是‘办事公平公正、不谋私利’”
农民对干部公正作风致富能力期待很高
调研中,当被问及看重村干部哪些方面的能力和表现时,被访农民回答最多的是“办事公平公正、不谋私利”,占比高达71.0%。叶敬忠认为,这反映出村干部作为村庄公共事务的管理者,需要以身作则、秉持公心,让村民感知到其对村内公共事务“一碗水端平”。
公平公正是人类社会的崇高价值追求,也是现代乡村治理的重要原则。调研成果显示,大部分农民理解的治理有效,主要与村干部的作为有关,尤其是村干部在处理村庄事务、分配利益资源、化解村内纠纷时能否做到不偏不倚,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随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大量资源、项目等下沉至乡村,村干部在资源分配中的作用提升。然而,在农村这种“熟人社会”中,少数村干部在工作中看亲疏远近,搞优亲厚友、分配不公、谋取私利。这使得农民对自身利益受损的担忧情绪有所滋长,提高了他们对公平公正、不谋私利的呼声与期待。
调研还了解到,65.7%的被访农民希望村干部能“带领群众致富”,反映出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广大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来说,带领群众致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落实好有关乡村振兴的政策举措,使其扎根乡土、开花结果。但现实中,一些错误做法使落实效果出现偏差,影响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调研发现,有的干部把乡村振兴片面理解为发展乡村旅游,不顾当地市场潜力、消费能力、资源禀赋等实际,盲目跟风,上马民宿、村庄改造等旅游项目;还有干部只去抓显亮点、见效快的项目,热衷于通过包装打造项目景观,成为方便迎检、展示政绩的“窗口”。
问题只是表象,根源在于政绩观。刘娟表示,从政策要求和成功实践看,乡村振兴政策实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刮风、不搞“一刀切”、不做表面文章,做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相统一。但现实中,少数干部政绩观错位,想问题办事情出于私心,“不怕群众不满意,只怕领导不注意”。这种错位的政绩观表现在乡村振兴中,就是不切实际、不重民意,工作追求“短平快”、形式化等不良作风,进而导致上级政策期待与农民实际需求形成反差。
思想上的问题亟待重视,能力上的短板也不容忽视。调研中,很多被访农民把村干部视为乡村振兴组织者、发展致富带头人,认为“必须有能力、有才干”“要以身作则、带头致富”“对各种村庄事务负责”,对村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很高要求。但研究团队发现,具体到怎么发展经济、怎么带头致富,部分村干部还处在比较彷徨的阶段,有的对本村开展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优先顺序和工作抓手,缺乏足够清晰的认知,还有的表现出对上级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外部力量的依赖,自身缺乏本土资源变现能力。此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新的治理环境、新的基层矛盾和新的治理工具,挑战着村干部原有的治理理念和方式,放大了治理能力的短板。
除干部自身因素外,他们面临的工作困境,也是造成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的原因。在基层治理中,越是下层执行端,任务越重,决策参与权越小。在乡村振兴一线的村干部受到结构性和制度性因素的限制,往往处于被动接受指令的状态,有时很难真正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只能在尊重地方实际与贯彻上级意图的双重压力下努力寻找平衡。在所调研的5个省份,都有乡镇干部或村干部提到政策规划“一刀切”的情况,涉及耕地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文化下乡政策等,对此应予高度重视。
“维护基层政治生态同样需要多方并举、共同发力”
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群众关切
如何维护基层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叶敬忠认为,如同乡村振兴是一个多元化主体参与的系统工程,“维护基层政治生态同样需要多方并举、共同发力”,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群众关切。
农村基层政治生态好不好,很大程度上要看基层干部特别是村干部是不是履职公正、作风务实、本领高强。这需要党委不断加强对这支干部队伍的培养、管理和监督。调研成果指出,要进一步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持续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对基层干部强化党性教育、纪律教育,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既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事业观、政绩观,又锤炼其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担当作为的作风,还要注重增强其宣讲政策、组织群众、发展致富等本领。
既要管好“人”,也应办好“事”。研究团队分析认为,基层干部面临的工作困境,与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制度的设计、对政策的分解与重构有关。这要求基层特别是县乡两级党委和政府在完善乡村振兴具体规划时,要对各个村庄进行全面深入调研,着重倾听农民和村干部的声音,减少不同政策间的制度性冲突,使规划既在原则方向上与顶层设计高度一致,又在具体执行中符合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刘娟还提出,政策规划与制度设计应充分尊重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引领者的主体地位,既鼓励自主性探索,又通过适当的容错纠错等激励机制,使村干部有足够的底气和勇气围绕村庄发展、村民致富开拓创新,同时通过政策性和制度性保障,着力解决其后顾之忧。
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党组织是基石。调研成果专辟“乡村振兴中的党组织”一章,就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提出建议。对村党支部来说,要加强自身建设,突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主要是注重政治引领,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位,把党的建设落到实处;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三会一课”的规范性,确保党组织充分履职;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提高组织力和领导力。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村党支部第一责任人,是乡村振兴中最直接的组织者和执行者,首先要在政治上过硬,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抓好乡村振兴中的各项工作;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灵活应对迅速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要有公心、自身廉、敢担当,以身作则带动村两委班子和广大村民。在刘娟眼里,这样的村党支部书记才能当好战斗堡垒的“主心骨”、村庄发展的“领头雁”。
立足职责定位正风肃纪反腐,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纪检监察机关职责所在。今年初,中央纪委专门印发意见,部署开展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纪检监察机关应提高思想认识,按照意见要求,着力纠治政策落实和工作推进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坚决纠治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片面理解、野蛮操作,“翻烧饼”、换频道,以及为群众办事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问题,切实推动为基层干部减负。加强对重点项目、重大资金、重要环节的监督检查,着力整治骗取套取、截留挪用惠农补贴资金,在工程建设中搞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问题,推动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体系。强化基层监督促进乡村治理,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的监督管理,督促深化整治“村霸”,决不允许其横行乡里、欺压百姓。
对基层政治生态中存在的问题,群众往往感触最深、反映也最强烈。维护基层良好政治生态,必须夯实群众基础。刘娟建议,一是要扩大群众参与,培育和激发农民的主体性,鼓励农民全过程参与乡村振兴政策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敢于指出问题、提出意见。二是强化群众监督,拓宽监督渠道,提高村庄治理透明度,做好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特别是对各项资源分配过程和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三是重视群众评价,以群众高不高兴、满不满意、认不认可作为评价基层政治生态好坏的重要标准,多方收集群众反馈,明确进一步开展工作的重点和目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