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清晰展现了高校办学治校的中国逻辑,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引领和理论遵循。吉林大学认真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三全育人”鲜明导向,将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作为重要举措,开展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魂聚力的生动实践。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面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从“思想政治工作”概念的提出,到“三全育人”观念的形成,再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理念的确立,是我们党持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是探索如何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方法论的过程,是努力回答“怎么培养人”这个问题的过程,其核心就是要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需要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强意识。大学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凝聚各方面力量精心浇灌和栽培,引导他们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将他们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意味着高校需要进一步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在育人队伍、育人时间、育人空间上协同发力,把新时代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落实到位。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需要立足“维护安全、自信自强”的政治维度防风险。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从国际看,西方国家“西化”“分化”的图谋从未停歇,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从国内看,改革持续深入、社会不断转型,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从高校看,开放的校园、活跃的学生、多元的思想相生相伴,仍然存在种种风险。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有助于高校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思想引领、精神铸魂、安全稳定上持续发力,把新时代党对高校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底线要求落实到位。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需要立足“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统筹角度促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突出强调教育、科技、人才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极端重要性,对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一流人才支撑、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这也要求高校进一步明晰“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所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在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上压茬发力,把新时代党对高等教育事业改革的要求落实到位。
“三全育人”试点建设经验是全面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基础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启动以来,吉林大学作为试点建设高校,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呈现出崭新局面。
强化使命意识,不断厚植“全员育人”情怀。“全员育人”体现出育人主体广泛性基础上的同一性,要求唤起学校教职员工育人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形成育人合力。学校围绕专业教师队伍、思政工作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三支育人主体力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理想信念教育,明确“育人清单”职责,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三支队伍在育人内容和责任范畴方面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切实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每一名教职员工的价值尺度和工作目标。
推进机制创新,有效凝聚“全过程育人”合力。全过程育人的本质是基于时间的维度,准确把握学生成长的知识节点、时间节点和事件节点,推动教育教学活动与育才育德活动融入结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生入学、就学、毕业、就业等生涯发展各环节全过程。学校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全面覆盖与分类指导相综合,基于大学教育教学时间递进关系,分年级分层次规划工作主题、工作制度、工作任务,构建了“全覆盖、递进式、项目化”育人机制。
注重融合赋能,稳步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全方位育人在实质上是从空间维度出发,以组织、学科、网络三大空间结合,以及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四大要素协同,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统一。学校通过构建以纪念学校榜样先贤为代表的原创文化作品体系,实施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的社会实践行动计划,打造以书院制、社区制等为支撑的空间育人品牌,全方位推动德智体美劳协同共进,并逐步形成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和相互支撑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全面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是实现“三全育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吉林大学把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作为“十四五”时期重点打造“三大工程”中的“引领工程”,一体谋划、统筹推进、重点攻坚,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为学科生态体系建设(平台工程)和大学治理体系建设(基础工程)提供思想保证,让生命线发挥生命力,成为动力源。
聚焦培根铸魂,强化价值引领。立足于学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深厚底蕴,发挥全国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的示范引领功能,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立足于学校五湖四海的文化交融,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第二课堂,依托黄大年事迹报告会、“思想·理论·人生:100讲”、青年文化书院等活动品牌,通过主题党日、微党课、音乐党史教育课等形式,推进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立足于学校历史积淀的红色传统,着力打造特色文化育人体系,讲好红色校史故事、白求恩故事、黄大年故事,教育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知史爱校。坚持丰富和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科学家和教育家一路向北、扎根东北的“北上精神”,逐步形成由学校发起、区域广大高校积极响应的文化浪潮。音乐剧《黄大年》《先生向北》获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原创话剧《黄大年》《唐敖庆》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
聚焦课程思政,形成有效路径。“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的重要抓手,抓好“课程思政”就等于抓住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牛鼻子”。坚持守好课程建设主战场,引导教师吃透课程,把握课程育人核心,挖掘课程内在科学逻辑关系,编写课程思政系列教材,结合实际丰富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坚持建好教师队伍主力军,鼓励支持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示范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定期举办“教学午餐会”“教学读书会”和“教学沙龙”等课程思政主题交流活动,正式出版发行《融情入理 润物无声——讲述课程思政的故事》,推动各类课程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从无意识向主动实践转变。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在保证专业教学水准的基础上,有机拓展社会实践、双创训练、实习实训活动。通过“道学术”的融合互动,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底气”和“动力”。
聚焦五育并举,完善顶层设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代的育人目标。把握德育本质,着力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政螺旋互动、交叉创新的思政工作体系。抓住智育关键,传承学校“厚基础、重实践、严要求”的优秀教学传统,在学生评价模式改革上做文章,全面深化本科生大类招生培养、研究生贯通培养改革。发挥体育保障功能,通过课内外资源整合,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征的校园体育文化。激活美育灵魂,以通识教育课程和日常美育活动相结合,推进审美教育、体验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用好劳动教育载体,着力探索综合性大学“劳动课程+劳模示范+劳动创造”进阶式劳动教育模式,不断提升劳动教育育人实效。
聚焦队伍建设,夯实育人基础。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强化“先立德为师,再立德树人”的发展理念,构建全校齐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师德与学风建设评价机制。建强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务工作队伍,全面推进辅导员“破五唯”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和学生工作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努力培养思政工作领军人才、学术骨干和管理专家,进一步强化全体思政工作者的爱心、公道心、进取心,让学生想得起、信得过、靠得住。加大马克思主义学者和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力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建设,深化“青马工程”、新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星火燎原”计划建设,构建专业化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体系。
聚焦管理服务,提升育人实效。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是“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直接体现。坚持系统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融合式心理育人模式,让学生享有层次化、专业化的心理服务。学校创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慕课全国选课学校突破1000所、选课学生突破420万人次。坚持问需问计问效于学生,正式开通国内首个高校短号码综合服务热线“961946”,着力打通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坚持统筹抗疫育人,将疫情防控“主战场”转化为思政育人“大课堂”。学校在抗疫实践中建立的党建领航体系、制定的安全稳定方案、形成的网络思政工作机制,成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借鉴。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魂聚力,引导广大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是学校“三全育人”的根本旨归。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这是我们党内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要事。吉林大学党委高度重视主题教育,把主题教育和青年理论武装有机结合起来,多措并举开展面向广大学生的系列读书会、座谈会和学习报告系列活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学生头脑和心田,为学生所掌握和运用,成为改造学生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思想武器。学校还把学生学习特点和宣讲热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学生“学”与“宣”的主体作用,激发青年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学校党委成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博士生讲师团,广泛发动学生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讲堂、进食堂、进宿舍、进网络,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有效推动青年理论学习走深走实。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