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

党的二十大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对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作出总体安排。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建设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有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应急管理必须担起的职责使命。

 一、深刻认识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的逻辑必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蕴含其中的内在逻辑。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我国应急管理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在实践中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一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确保从中央到地方令行禁止、行动一致,为应急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起共克时艰的强大力量,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肯定。三是党的组织优势,面对重大灾难考验,各级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各级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带领人民群众奋力抗灾救灾,形成了强大合力。人民群众普遍赞扬我国应急管理尤其是应急救援工作,表示“灾难面前的中国救援速度总是让世界刮目相看”。我们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充分发挥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定走好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以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这是立足中国国情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现实需要。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从防灾减灾救灾来看,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特别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自然灾害的极端性也明显增强,强降雨、山洪、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时刻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随着现代城市高层建筑、高架道路、地铁、地下管网、化工厂等危险源众多,防大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2022年全国受灾人数创历史最低,但也达到了1.12亿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386亿元。从安全生产来看,我国仅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并联发展,带来的事故隐患多与本质安全水平低叠加、历史风险累积和新业态新风险叠加的问题也很突出,尤其我们是一个十四亿多人口的大国,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这决定了我国安全生产比任何国家都要艰难复杂。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实践,坚持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到具有自身特色、适合我们自身的办法。

这是实践证明了的科学路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团结带领人民成功应对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安全风险,创造了许多抢险救灾、应急管理的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改变灾难推动型的治理方式,主动谋划防控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部署解决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防灾减灾短板的战略性举措,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对我国应急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重构性改革,推动我国应急管理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有力实现应急管理体制之变、机制之变、力量之变、成效之变。十年来,我国基本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基本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全面建立各领域各环节责任体系,创新完善监测预警、会商研判、力量预置、信息报告、物资快拨和防范救援救灾一体化等应急管理机制,基本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基本法、以各行业领域单行法为支撑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全国制修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780余万件。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发挥综合优势,各相关部门发挥专业优势,有效形成工作合力,提升了应急效能。2018—2022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比前5年分别下降80.8%、51.4%,自然灾害死亡失踪人数比前5年下降54.3%。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是符合中国实际、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路径。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坚定不移沿着这条正确道路走下去。

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是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顶层设计。中国式现代化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应急管理领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要自觉把应急管理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置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大局,准确研判安全形势新变化新趋势,系统性防范化解风险,一个一个解决问题,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安全保障;另一方面,要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深入探索突发事件防范应对规律,使制定的规划和政策体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加快建立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担起应急管理责任。我们要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让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更加宽广。

总之,我国社会制度、基本国情、发展阶段、文化传统等与西方国家不同,面临的风险挑战不同,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只能走自己的路。尤其我们党作为百年大党,立志千秋伟业,要为人民生命安全守底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守底线、为国家长治久安守底线,应急管理唯有坚持更高的标准,建设更为健全的体系和更为强大的能力,才能在危机面前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必须把握的原则

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要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发挥我国制度优势,同时借鉴国际有益做法,不断推进和拓展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要基本健全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显著增强防范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努力使中国应急管理成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要坚持和把握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就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应急管理工作理念、原则、目标、路径、方法和要求等作了全方位、立体式深入阐述,科学回答了事关应急管理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蕴含了丰富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理论指引。要自觉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作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开展工作的逻辑起点,养成在吃透党中央决策部署精神的前提下开展工作的习惯,自觉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真正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不断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要展现一种工作形象、工作风格,那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的风格,坚持不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时俱进转化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应急管理生动实践。

第二,坚持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风雨来袭时最可靠的主心骨。新时代十年我们党和人民事业取得彪炳史册、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原因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举旗定向、掌舵领航,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是“两个确立”。应急管理部门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组建的部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缔造、亲自授旗的队伍,尤其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把“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健全党加强应急管理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落实地方党委政府责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政治、思想、组织等各方面,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等各环节,形成党领导下各方齐抓共管、协同配合的应急管理格局,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障,使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要认真落实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巡视巡察制度等,完善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情况的督促检查、问效问责机制,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得到不折不扣贯彻落实。

第三,坚持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任务。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为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应急管理部门和消防救援队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建、为人民而战,要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根本价值遵循,把保民平安作为最大政绩,把人民褒奖作为最高荣誉,守初心、担使命,有力防范化解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类风险,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关键时刻刀山敢上、火海敢闯,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更加广泛调动起、发挥出、保护好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应急管理的主动性、创造性,构筑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的铜墙铁壁。

第四,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根本方针。党的二十大部署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重要论述的制度性安排,是对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整体性重构。我国安全生产正处于爬坡过坎期,自然灾害处于风险易发期,必须善于抓源头、抓本质,切实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建立以风险治理为中心的应急管理体系,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增强红线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找准根本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推进标本兼治。要发挥制度的治本作用,不断推进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健全法律法规预案标准,强化责任落实,全过程提高风险防抗、监测预警、处置救援、恢复重建等应急管理能力,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风险预防和控制体系,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坚决破除一般化、“大呼隆”、粗放型的老思路老办法,科学把握规律,提高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提升应急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主动塑造安全。

第五,坚持以系统观念、守正创新为根本方法。我国应急管理面临的形势和问题十分复杂,制定政策措施,不能攻其一点、不顾其余,必须坚持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善于把安全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与发展一同谋划、一同部署,主动塑造有利于发展的安全环境,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安全风险和重大安全风险的底线,并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安全的基础。当具体问题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时,必须坚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换取发展。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科学统筹防范与救援、监管与服务,准确把握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政府与社会的责任定位,因时因势优化工作方式方法,善于运用法治、行政、经济、市场等手段,提高政策措施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奋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事业新局面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上下功夫,精准把握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和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着力完善体系、预防为主、专项整治、提升能力,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一)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由事后处置为主向事前预防转型,充分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公共安全工作的主动性、进取性、创造性,既是一项战略部署,也是一项紧迫任务。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从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源头治理、从严安全监管等方面系统强化相关措施,特别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入分析制约转型的短板,找到“杀手锏”式的实招硬招。一是在强化风险源头防控上谋实招、求实效。对城市发展、产业布局等规划要推动建立安全评估机制,对重大工程和项目要推动建立风险评估论证制度和部门联审联查机制,对重点区域要推动制定安全生产禁止和限制类产业目录,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承接化工等高危产业时要严格安全准入,防止“招商引资”变成“招商引灾”。我国城乡抗灾设防能力总体偏低,要推动自然灾害防治融入有关重大规划、重大工程、重大战略,以关键性重点工程实施带动全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整体提升。加快推进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转化,指导各地编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提升重大风险早期精准识别能力和重大隐患精准防治能力。继续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等工程,不断提升城乡韧性水平。二是在加强安全监管执法上谋实招、求实效。我国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强监管的思路必须毫不动摇、长期坚持。把中央决策部署传导到企业,最终要靠安全监管机构的执法和服务。要深入推进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技术检查力量,着力解决执法队伍“人少质弱”的问题;全面推广应用“互联网+执法”,建立健全执法效能考评体系,推进执法机构业务标准化建设。三是在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上谋实招、求实效。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积极推动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法、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自然灾害防治条例等急需法律法规制定修订工作。加快构建以强制性标准为主体的标准化体系。四是在深化信息化智能化运用上谋实招、求实效。健全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信息化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全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和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积极推广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建设一批智能化标杆矿山,研究实施高危岗位机器人替代工程,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五是在创新公共安全社会治理上谋实招、求实效。公共安全为了人民也要依靠人民。要改进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工作,真正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筑牢人民防线;研究推进企业安全生产审计制度,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探索在化工园区建立重点企业安全联盟,开展企业交叉安全检查。六是在强化责任落实上谋实招、求实效。每一起事故都暴露出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要有更加管用的办法,在全面厘清责任的同时,运用江苏安全生产“开小灶”经验,完善安全生产巡查制度,健全以预防为导向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推动落实地方党委政府、部门、企业“三位一体”的安全生产责任。

(二)推动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是党中央针对我国公共安全的复杂严峻形势,特别是影响公共安全的各种风险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交织、相互加强的实际,为提高公共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作出的重大部署,体现了系统观念、全局观念,对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共同维护和塑造公共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应急管理部门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应急管理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主责部门,必须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负责、社会参与,打破条块分割、部门独立、地方割裂的传统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加强全方位全要素协同联动,提高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合力。具体实践中,要立足“三定”职能,按照中央赋能,发挥综合优势,主动承担起相关应急工作的牵头协调、归口管理责任。要强化综合管理,加强应急管理方针政策研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组织编制和实施国家有关规划,指导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要强化综合应对,履行国务院相关议事协调机构职责,统筹自然灾害防治,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要强化综合救援,建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履行相应“全灾种、大应急”任务;统筹相关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构建多元化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立国家应急指挥总部指挥机制,加快推进国家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建设。要强化综合保障,加强监测预警、指挥调度、应急救援、远程空运、网络通信、安全保障等关键技术研发,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力度,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及配套信息平台,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培养应急管理人才。要强化综合服务,牵头建立统一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健全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深化拓展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模式,服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急工作。

(三)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党的二十大对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作出部署。全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正在有序进行,要继续跟进、加强督导,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在切实提高风险隐患排查整改质量上狠下功夫。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各行业领域典型突出问题,持续对标对表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动态掌握重大事故隐患底数并逐一闭环整改到位,尽最大努力防范各类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在切实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上狠下功夫。全覆盖开展监管执法人员专题培训,健全企业定期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工作机制,加大对企业查不出重大事故隐患等突出问题的精准严格执法力度,严格执行“谁检查、谁签名、谁负责”的安全监管执法责任倒查机制,用好本地区重大事故隐患数据库并持续动态更新完善,坚决避免走形式、走过场、监管执法“宽松软虚”等问题。要在持续深入推进治本攻坚上狠下功夫。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2023行动的基础上,指导推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针对制约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瓶颈性堵点和根源性问题,围绕安全生产涉及的“人、机、环、管”等各要素,利用三年时间扎扎实实推进实施源头治理、工程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等治本措施,从法制体制机制上真正补牢安全生产工作短板。

(四)全面提高救援处置能力。“救”是应急部门的主责主业,要围绕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目标,把功夫下在平常、工作抓在日常,随时做好打大仗、打硬仗的准备。对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为指引,扎实推进消防救援队伍整合改革,加快人员整合、业务融合,加快形成职能清晰、专业协同、规模适度、精干高效的消防救援力量体系;优化机动救援队伍力量布局,实现对所有省份全覆盖,针对区域灾害事故救援需求补强特殊救援、快速机动装备,积极推动水域、高层建筑、地震、油气储备库等特种灾害救援队伍达标评级,打造应急救援尖刀和拳头力量;加快组建航空救援队伍,积极推动无人机、灭火飞机配备。对专业救援队伍,要突出建强国家矿山、危化、隧道救援攻坚力量,大力提升正规化、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加强重大工程应急力量和协调联动机制建设;支持加强工程抢险、水上救援力量、应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推动乡镇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建立专业或半专业的抢险救援、林火扑救等队伍,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处置。对民间救援力量,要强化规范、引导和支持,积极开展能力分级分类测评试点,完善快速通行、竞赛比武、表彰奖励等制度,支持在特殊环境救援中发挥积极作用。各类救援力量要强化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共训共练,形成协同救援合力。各级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值班值守,一旦发生灾害事故和重大险情,要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报告信息并开展应急处置。各级消防救援队伍和安全生产等专业救援队伍要争分夺秒抢救被困人员,同时确保自身安全。按照中央支持、地方为主、上下联动的原则,领导干部要亲自协调、亲自部署、亲自指挥,确保组织有序、指挥有力、救援高效。要提高灾情统计报送与核查评估效能,用好各级应急资源管理和应急救援救助平台,与群众需求精准对接,强化救灾物资快速投送能力,千方百计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五)努力建设堪当重任的应急管理干部队伍。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在推进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应急管理担当,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勇于担当、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提升政治能力。把提升政治能力作为各级干部第一位的要求,持续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培根铸魂,通过理论武装、思想教育、党性锤炼,引导广大干部强化政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使讲政治的要求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胸怀“国之大者”,一事当前首先想的是大局,想的是党和人民的利益,时刻关注党中央关心什么、强调什么,全方位看齐对标,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要锻造过硬本领。向总书记看齐学习,向历史经验学习,向专家行家学习,更加重视开展典型案例解剖式调研,真正吸取教训,通过一件事情解决一类问题,不要犯重复错误。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实战大练兵,通过严格训练、专业培训、实战历练,培养干部科学高效、专业精准的过硬本领,争当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强化担当精神。应急管理事业面临的任务重、困难多,特别是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要大力选拔敢于担当、敢于斗争的干部,真正让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面对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骨头要硬、豁得出去,敢于出击、敢战能胜。要严明纪律作风。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铁的纪律打造铁的队伍。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深入纠治“四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廉洁是队伍的生命线,没有廉洁就没有战斗力、就没有执行力、就没有公信力,要以零容忍态度反腐惩恶,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树立应急管理干部良好形象,真正取信于民、更好服务人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