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我国未来发展和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制造业是我国产业的优势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具有核心和主导地位。先进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要聚力自立自强、全链治理、数实融合、内外循环,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彰显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聚力自立自强,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产业体系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第一动力是创新,其战略支撑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紧紧抓住产业现代化和科技现代化这两个关键,把强化产业支撑与强化科技支撑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深度融合。
下好基础研究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要下好基础研究这个先手棋,从源头和底层解决问题。要鼓励自由探索。坚持目标导向与自由探索相结合,鼓励基于兴趣的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识性创新研究,保护好基于好奇心的创新冲动,努力拓展认知边界、开辟认知疆域、孕育科学突破,通过自由探索形成“无中生有”的原创性成果。完善基础研究绩效评价体系。充分考量基础研究高难度、高风险、长周期等特点,充分尊重不同学科人才的成长规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保障、评价和激励机制,让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能坐冷板凳”。发挥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支持跨学科的新型研发机构和企业总部研究院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在基础研究特别是应用性基础研究中的作用。
打好关键核心攻坚战。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亟待我们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打好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仪器设备、化学制剂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大力倡导“十年磨一剑”的原创攻关,积极引导科技人员勇闯“无人区”,实现“从0到1”原创性突破,抢占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占据未来发展制高点。集中优质资源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解决跟跑领域或并跑领域“人有我无”“人优我劣”的技术问题,切实改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湖南要聚焦“3+3+2”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可控和高性能计算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湖南路径”,全力攻克一批国家战略下的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
出好“四链融合”组合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问题,是多年来的一大痼疾。强化科技支撑,迫切需要我们用好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组合拳。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针对产业链的痛点、卡点、堵点,集成各类创新资源,把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产业发展中,形成对产业链发展的有效支撑。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完善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转化接力机制,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要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完善资金链、人才链,确保资金链、人才链精准对接创新链、产业链各个环节,提高资源要素在链条中的使用效率。
聚力全链治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当今的全球制造业竞争,正逐渐演变为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系统间的竞争。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产业链不被“卡链”“断链”,受到外部冲击时能够抵御或者能够迅速恢复,是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应有之义。
培优培强链主企业。聚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核心竞争力、产业控制力强的“隐形冠军”或链主企业,引导链主企业主动补链延链,向上下游延伸,推进链主企业和各种处于产业链“卡脖子”地位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合发展,形成自身的全产业链优势,增强资源整合能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柔性、韧性与弹性。引导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牵头组织融通创新联合体,有针对性地实施一批稳链补链强链控链项目,加快实现关键生产设备、核心零部件和关键原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和就地就近配套,强化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点分析研判,梳理产业链供应链断链、断供的风险点,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系统,积极搭建多元化供应链国际平台,建设更加科学、稳定、可持续的供应体系和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
聚力数实融合,推进智能制造赋能
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全球经济增长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聚力数字化转型,放大先进制造业“聪明脑袋”“强大心脏”和“起飞翅膀”的功能,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
推进数字产业化发展。增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关键产品的自给保障能力,完善5G、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的供应链体系,引导和支持数据平台企业加强数据、产品、内容等资源的整合共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化制造业各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引导“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重点推进制造业产品设计数字化、制造设备数字化和生产管理数字化,提高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精益生产能力和敏捷制造能力,提升供应链管理数字化水平。
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装备,培育拥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领军企业,推进生产制造智能化、产品和服务智能化、企业管理智能化,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综合竞争能力和价值链水平。
聚力内外循环,增强开放融合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就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要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开放融合是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重要动力。要积极主动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接融入国内经济大循环,加快嵌入全球价值链,着力扩大开放合作,加快培育参与国内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持续增强产业活力。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统筹要素禀赋、产业基础、资源环境及“双碳”目标,推进制造业有序转移,优化制造业生产力布局,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供需互促、链条完整、畅通高效的制造业协调发展格局,有效提升原材料、中间品与制成品循环体系的效率和水平。
推进产业集群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开放融合发展。支持地方依托集群内跨区域发展和集群间的链接互动形成集群网络化生态体系,构建集群跨区域协同培育发展机制,积极推动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在产业链上的分工协作,推进产业集群与城市群共生共荣,构建“科技—产业—金融—人才”目标一致、对接顺畅、利益共享的高水平创新循环生态,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和联动性。
链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产业链现代化不可能关起门来在封闭条件下进行,更不可能不吸收人类先进科技成果独立完成,必须使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共进。在全球价值链重组的背景下,更要强调自我自主开放,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开放合作。充分发挥制造业配套体系完备和超大规模市场的独特优势,加快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促进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大力引进高质量项目、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国际合作园区、中欧班列等产业载体和开放平台在产业开放发展中的作用,推动制造业领军企业建立全球研发基地、生产体系、营销网络,嵌入全球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增强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紧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建设机遇,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高标准经贸协议,深化境内外产业链合作互补,提升产业链开放合作水平,拓展制造业国际影响力,在自立自强中谋求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对外开放中坚持高质量自立自强,进而在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建设好开放型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