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秉持开放包容,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从而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一是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植根于中华文明发展5000多年的伟大实践。伟大的中华文化,又推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一以贯之走好自己的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明进步。

二是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对于这些经验,要用中国道理加以总结。中国道理既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成果之中,也体现在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之治之中。这既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接续奋斗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总结好中国经验,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是要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是对经验的概括总结。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没有政治上的坚定,就没有行动上的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善于将丰富鲜活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科学化、体系化的理论,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并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秉持开放包容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历史潮流势不可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以及新时代事业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和实践伟力,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二是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三是要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中华文明之所以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离不开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学习借鉴,所以要始终注重吸收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只有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合理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才能推动中华文明更好发展,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做到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不断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从而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一是要不断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不断彰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充分挖掘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从中汲取智慧,使之融入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促进人民更好地认同中华文明,不断铸就新的辉煌。

二是要不断深化拓展“第二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创新空间、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不断创新。

三是要不断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结合”的结果是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了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用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用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要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不断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互信互敬,从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