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杨彩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请问,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者的关系?
解读:范玉刚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新文化的重大命题。一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古城苏州,实地考察古城保护和文化传承并深刻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中关联起来,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价值诉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文明中国的价值指向,从而使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获得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也使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心有了确切所指。那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联?
在历史语境变化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肇始于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大幕的政策调整期。1979年9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叶剑英使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概念,旨在强调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1980年12月25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在《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以专门的篇幅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的一个方面。把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作为党的一个战略方针。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以上的政策梳理,可以洞悉党中央对这个概念的使用有着明显的用意,强调对所倡导的精神价值的追求,并释放出以开放的胸怀融入国际主流话语体系的积极信号,从而为开放国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在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中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旨在强化一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引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文明向上的氛围,是对社会主义文化理想的弘扬。究其意味,精神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中的一种进步状态和向上向善的普遍性价值。提出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引领文化建设,意味着我们在文化发展上开启了对普遍性价值的自觉追求,有利于形成对改革开放和融入国际主流社会的共识,也使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并以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新时代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提出来的,是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进入发达阶段、人类文明处于跃升期合乎历史机缘出场的重要概念。究其价值诉求而言,它不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意味着中华民族发展迈入历史的新阶段和中华文明实现了整体性文明程度的跃升,还是在世界秩序重构中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种探索和实践,从而在人类世界史上有着深刻影响和重要价值。
究其出场的历史机缘而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探索中赋予其明确的价值指向,它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回到历史曾经的辉煌,而是在扎根中华文化厚土、赓续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基础上,立足中国原生道路文明,经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特别是在“第二个结合”中实现质的飞跃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就此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一种工具性、手段性的中介概念,而是一个蕴含目的指向的本体论概念;同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探索的确切所指,不仅有着中华文明的原初视野,更有着世界文化的现代眼光和人类文明跃升的视野,是一个具有新质文明理念与价值内涵的现代文明概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面临人类历史徘徊“十字路口”的自觉使命担当和巨大的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勇气。
可见,两个概念的出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机缘,也有其明确的价值所指与战略诉求,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和理论创新中发挥了思想解放和引领方向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由文化自觉迈向文明自信,以文明型发展赢得世界人民和国际社会认同的强烈自信!
在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中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关联
在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新方位,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是在一种广泛的文明视野中,阐明了中华文明的跃升方向和价值诉求,愈加坚定了中国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决心和对人类文明前瞻的信心。由此把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在世界舞台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内在地关联起来,彰显了一个世界大党的开放胸怀,既为中国式现代化擘画了清晰的发展方向,也为人类文明跃升启示了可能的选择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一重大命题,无疑有着中国共产党人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深远的战略考量和高远的精神追求。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阐发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特性,梳理提炼了中华文化的一系列重要元素。立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厚根基,正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华民族满怀信心,在全面托起社会文明程度新提高中建构文明开放的中国形象。2023年7月7日,在听取江苏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而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一种历史的具体化中,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要引领的方向关联起来,既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一种价值诉求委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使文化建设中所强化的普遍的精神文明有所聚焦。
以中国式现代化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固然有其中国特色的历史新图景,但其所蕴含的人类文明的普遍性价值诉求,决定它不是人类文明百花园中的“另类”,而是多元化人类文明形态中的一种普遍形态。这意味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所指,必然以其新的文明理念和文明形态,在世界舞台上彰显社会主义文明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的价值感召力。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其开放性的文化视野和世界眼光,决定并规范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有明晰的现代文明价值诉求,在世界舞台上积极传播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进而全面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水平和价值感召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