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救治电话增多传递什么信号

疫情发生以来群众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经救护康复的天鹅在九江放飞。通讯员汪志如摄

本报记者 杨碧玉

近日,省林科院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梅岭山脚成功放飞3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是红角鸮、东方草鸮和白鹇。今年以来,该中心接到全省各地因伤病、受困的野生动物救治求助电话明显增多,这传递了什么信号?背后有什么故事?记者对此进行采访。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野生动物种群增多

“这是我中心今年第8次放飞救护的野生动物了,累计已放飞12只。1至4月,中心共接收野生动物11种26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只,为东方白鹳,还有白鹇、东方草鸮、红角鸮、领角鸮、普通鵟、凤头鹰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省林科院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主任汪志如说,中心今年接收的动物种类、数量较往年同期均明显增加,接到救治求助的电话也明显增多,但因没有关大型猛禽的笼舍,以及野生动物救护原则为“及时、就地、就近、科学”,因此中心接到电话都会先问清动物现状,再指导救护,并建议就地放飞。

汪志如说起了一个小故事。4月下旬,九江市修水县林业局来电,询问一只受伤猕猴是不是送来中心救护。“猕猴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很顽皮。我们曾给金溪县送来的一只手掌被夹断的猕猴包扎,可它一到笼舍就撕掉胶带并舔舐伤口。我们固定其四肢后,它故伎重演。”鉴于路途遥远,汪志如建议就地为猕猴包扎并放归野外。“类似这样的求助电话今年特别多,我几乎每天都会接到好几个。”

南昌市野保局工作人员王佳明与汪志如有着同样感受,他负责接收城区“求救”的动物。“今年城区野生动物多了许多。我平时一周接一两次野生动物,可现在很忙,有时一天接2至3次。就在三天前,我还一天跑了两个地方接猫头鹰。”王佳明告诉记者,3月20日、24日、25日,他分别接到赤狐1只,普通鸬鹚3只、1只。“其中有3只鸬鹚落在艾溪湖边一家商场飞不出去,我第一次接到这样的求助。它们可能把商场玻璃当成水面,结果撞晕了飞不出来。”

“受益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省野生动物种群增长明显,‘出镜率’较高。”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副教授李言阔表示,“通过安装在桃红岭、九岭山、齐云山、马头山、九连山等各级各类保护区内的红外线监测,我们发现,去年以来,领角鸮、白鹇、黄麂等种群增长迅速,时有出没。”

全省野生动物救护体系还需完善

据了解,省林科院放飞的红角鸮是南昌市民发现并送至中心的,接收时没有明显外伤,体能虚弱,不能正常飞行;东方草鸮系高安一农户在菜地捡到;白鹇由湾里区群众转送中心。“我们梳理了接收表发现,近年来由森林公安查获送来的野生动物比较少,多是各地群众自发将伤病野生动物送来,这说明群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明显增强。”汪志如告诉记者,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禁食并依法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也更加深入人心,引起人们的重视。

“我省坚持了数十年的生态建设,让森林覆盖率从此前的30%提高到目前的63.1%,蓄积的生态力量久久为功,呈现的生态功能也在恢复,加之人类保护的力度增强和野生动物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一部分,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自然增长并外扩。”省林业局野保处副处长俞长好认为,近日武宁县出现3只猴子“占领”一所小学的事例就是证明。人们发现野生动物,可以用相机或望远镜远观,但建议不要直接“上手”,防范一些人畜共患的病毒,更不可人为干扰它们的日常生活。

“全省野生动物救护体系还需完善。当前,全省100个县(市、区)都建了野保站,但一般只有1至2名工作人员,且基本没有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点),这与不断增长的野生动物数量不匹配,才会出现野生动物救护无门的情况。”李言阔建议,各地野保站应因地制宜开展野生动物救护工作,比如和当地养殖企业、兽医站、动物园加强合作,让野生动物得到最快、最近的救治,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贡献力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